北京荨麻疹专科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50.html

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70载的波澜壮阔中,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支演出队伍他们已经活跃了60多年,他们不像影视明星穿着华服享受着高薪,而是专门把文艺演出送到最偏远的农村牧区,哪怕台下只有一名观众也会坚持演出,深受基层农牧民喜爱。没错,这就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在年,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成立,经过60余年的发展,内蒙古的乌兰牧骑队伍遍布各个旗县区,演出设备和专业度也在逐渐提升,给基层群众带去文化大餐。尤其可贵的是,乌兰牧骑队员们始终不忘初心让乌兰牧骑精神闪闪发亮,在新时代持续带给农牧民感动和温情。

◆特有才一专多能的乌兰牧骑队员惹人爱

年,内蒙古成立了第一支乌兰牧骑。很快,乌兰牧骑就在全区各地生根发芽,在那个文化资源匮乏的年代,把精彩的文艺演出送到最偏远的地区,极大地丰富了基层农牧民文化生活。可是,在这背后,却是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的坚守,他们克服了很多常人不能想象的困难,渐渐地磨练出了一身“一专多能”的技艺。

乌兰牧骑队员在表演

在最早的时候,乌兰牧骑队员多来自草原农牧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他们的演出没有场地限制,不需要多么高大上的舞台,哪里有观众哪里就有乌兰牧骑队员的身影。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根据需要可能不止演员一个身份,也可以是司机,也可以是厨师。拉马头琴的演员在面对群众唱一曲的要求时也可以放歌一曲。尤其在最早期和农牧民的相处中,他们还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为农牧民理发、洗衣、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等等。新时代,他们也要深入到最偏远的地区,搭建舞台、在大巴车里换服装、把反光镜当成化妆镜、和农牧民一起住在蒙古包里,他们始终克服困难,把演出送到每一位农牧民身边。

著名蒙古族歌唱家金花于年加入乌兰牧骑,是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她回忆说:“年,乌审旗乌兰牧骑成立,我成为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当时交通不便,我们带着铺盖卷儿和乐器,一有演出就要在路上奔波几个月。生活上要学会生火、做饭、洗衣,工作上要学会化妆、报幕、搬乐器。怎么说呢,就是要尽可能的多学技能,农牧民需要什么就要带去什么。”乌兰牧骑队员出身的知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也说:“乌兰牧骑的队员个个都很有才华,相声、快板、戏曲都会,一个人就能表演好几个节目。去基层演出从来不会冷场,都特别受群众欢迎。”

◆太低调乌兰牧骑还是人才摇篮

对于乌兰牧骑很多队员来说,一专多能是他们最主要的技能。也正是因为队员们的综合素质高,乌兰牧骑也成为了很多从内蒙古走出去名人的摇篮。比如知名歌唱家德德玛,13岁就加入了乌兰牧骑;著名的蒙古族女高音歌唱家金花、男高音歌唱家拉苏荣,他们和德德玛一样,也是最早一批的乌兰牧骑队员,从上世纪60年代就在乌兰牧骑工作;还有金鸡影后巴德玛,她工作的第一站就是乌审旗乌兰牧骑;现任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武利平就是从凉城县乌兰牧骑走出来的艺术家。还有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副团长、牡丹奖得主王占昕,尽管工作的第一站不是乌兰牧骑,但是他是在工作调整去到乌兰牧骑后才正式开始学习二人台的,最终凭借二人台呱嘴斩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

乌兰牧骑队员在演出

尽管工作轨迹不同,但是他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起在乌兰牧骑的日子都表示乐在其中并充满了感恩。武利平说,“正是在乌兰牧骑,一专多能的队员才让我接触了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艺术表演,对我之后小品、二人台及影视剧的表演提供了艺术滋养。”王占昕最难忘的则是乌兰牧骑队员的无私,“本来我是学曲艺出身,乌兰牧骑的二人台演员看到我喜欢二人台,就毫无保留的教我,让我很快地成长、进步。”而金花作为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她的感触更深,她说:“我们那会儿的居住条件、演出条件都很差,但是大家都在坚持为人民演出,徒步、坐马车走遍牧区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坚持和不畏艰苦的精神也成为我一生的财富,是我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让我踏实走好了从艺路上的每一步。”

◆新时代乌兰牧骑精神更为闪耀

在上个月,第八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火热举办,8月23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在参加第八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期间,从阿拉善左旗到额济纳旗深入戈壁深处余公里进行慰问演出。在途经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时,因道路施工,加之雨天路滑,对面驶来的一辆货车突然发生侧翻,车内的父母和儿子一家三口艰难地爬了出来,车上拉的八九匹马也顺势跑出车厢,虽然没有人畜伤亡,但是面对翻倒的汽车和四散跑开的马匹一家三口急得直跺脚,却束手无策。这时,虽然没有人说话,但是直属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却像得到命令一样,没有丝毫的犹豫,一起下了大客车,男队员赶快上前推车救援,女队员急忙赶回了将要走远的马匹。货车车主甚至都来不及说一句感谢的话,队员们就启程奔赴下一个演出地点……

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偶然,在乌兰牧骑成立60多年的历史中,乌兰牧骑精神已经深深刻在每一代队员的心里,直到现在仍然在闪闪发光。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团长、著名歌唱家那顺,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回忆,他们在最早期深入农村牧区演出时,要帮老乡理发、修电灯、打针送药、为行动不便的老乡打扫院子,他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类似的回忆太多太多。”而据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演员队队长晓雷介绍,他们会经常邀请老一代乌兰牧骑队员去为新队员讲课,介绍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和早期乌兰牧骑队员的工作形式,让年轻队员对乌兰牧骑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新时代继续发扬乌兰牧骑精神。

文章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