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湿疹医院好 http://pf.39.net/xwdt/210706/9150611.html

9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来到额仁淖尔苏木查干哈达嘎查,为牧民表演近2小时的节目。作为内蒙古首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工作队,他们从60多年前开始就在草原上为农牧民开展演出和服务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第二任队长、83岁的伊兰在县城家中,右边是她年轻时的照片。她在加入乌兰牧骑前是一名机关干部。(照片为二次曝光)

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81岁的荷花在县城的家中,左边是她年轻时的照片。她在加入乌兰牧骑前是一名售货员。(照片为二次曝光)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第九任队长、60岁的斯琴高娃在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文化中心,左边是她年轻时的演出剧照。她在13岁时就加入了这支队伍。(照片为二次曝光)

苏尼特右旗文化中心,乌兰牧骑队员排练节目。

乌兰牧骑应邀参加苏尼特右旗的塔木沁快骥大赛开幕表演。

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第五任队长巴图朝鲁在纪念馆给孩子讲解当年演出、服务牧民的历史。

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哈达巴特尔、额日和木兄弟俩在“乌兰牧骑井”边。当年,他们的父亲和巴图朝鲁等乌兰牧骑队员历时近一个月,为缺水的牧区挖出了这口井。

苏尼特少儿合唱团的成员、小学生乌日拉嘎一回到牧区的家便抱起了小羊羔。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第五任队长巴图朝鲁与当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同组建了苏尼特少儿合唱团,为当地培养艺术人才。

秋日,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的草原渐渐转冷,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坐着大巴车又一次奔赴牧区,为牧民表演文艺节目。目的地额仁淖尔苏木的查干哈达嘎查离旗政府40多公里,车程一个半小时,而在坐着马车下牧区送演出的年代,这段路要花上六七个小时。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

年,内蒙古自治区决定在苏尼特右旗成立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到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农牧区开展演出、宣传、辅导和服务工作,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及时把党的政策送到广大牧民群众中去。

当时,乌兰牧骑每年4月到10月下牧区送免费演出,一次历时半年。演员们多才多艺,一专多能,除了演出还会和农牧民一块劳动,剪羊毛、接羊羔、打羊粪、修理家用电器,甚至治疗常见病。他们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乌兰牧骑模式就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推广开来。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指出,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乌兰牧骑的名字传遍了全国。

近几年,内蒙古草原上活跃着70多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场。苏尼特右旗的这支乌兰牧骑现在有45名成员,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已经58岁,每年要下牧区表演多场。

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83岁的伊兰和81岁的荷花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时的9名队员有的是售货员,有的是牧民,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便驾着马车,带着《挤奶舞》《筷子舞》等节目奔赴牧区。限于交通条件,一天只能去一个地方,每天演出一到两场,每场两个小时。一次穿越沙漠去往一个生产大队的途中,队员们严重脱水,愣是依靠泡着动物尸体的水洼子里的水支撑着走出沙漠。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只要有一个牧民需要,他们就演出。如果有牧民出去放羊没看上,或者有老人病了来不了,他们就上门再演一场。

“我们和牧民就像一家人。”伊兰回忆说,一次演出后,一位老额吉(老妈妈)特意为荷花和伊兰敬上奶酒和点心,晚上还像对待亲女儿一样为她们盖上羊皮被子。在阿其图乌拉苏木胡布尔嘎查,至今还保留着乌兰牧骑队员巴图朝鲁等人和当地牧民一起历时近一个月打的水井。

午后的苏尼特文化中心,顺着马头琴声走进排练厅,苏尼特右旗的乌兰牧骑队员正在打扫舞台、调试乐器,身后的白墙上写着红色的蒙汉双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不多会儿,男女演员们伴随着节拍在舞台上飞舞起来,一曲终了,39岁的队长孟克立即走上舞台,用蒙语严厉地一一点评演员们在排练中的问题。

在流行“下海”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地区的乌兰牧骑纷纷解散。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第九任队长斯琴高娃说,当时他们节省开支,同时广泛挖掘年轻演员,组织他们参加高水平演出。斯琴高娃骑着自行车四处奔走,争取编制名额和经费,将一批年轻演员留了下来,成为日后的骨干力量。现在,除了邀请名师为队员训练,优秀的队员还会被送往国内外的艺术院校深造。

创作贴近牧民生活的作品一直是乌兰牧骑的特点,《挤奶舞》《筷子舞》《接羊羔》等节目倾注了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的心血。舞蹈《蒙古莎特尔》(蒙古象棋)就是斯琴高娃的得意作品,“我们在那达慕大会观察象棋比赛后,让演员扮演骆驼、马等棋子。”演出一炮而红,获得了多个奖项。

现在,乌兰牧骑有了大巴车,牧区的牧民也有了网络、电视和手机等娱乐方式。但每次乌兰牧骑出现在牧区,牧民们仍然愿意围过来,跟着歌舞拍手叫好。

过去,偏僻牧区人烟稀少,没有幼儿园,许多学龄前儿童得不到学前艺术教育。年,第五任队长巴图朝鲁带领3名队员到上海木偶剧团,用3个月学习了木偶表演。在牧区表演的蒙古族题材木偶剧受到草原上小朋友们的欢迎,木偶剧组成了许多牧民口中“流动的幼儿园”。

近几年,苏尼特右旗的中小学纷纷成立了“小小乌兰牧骑”。蒙古族小学将已有的马头琴、古筝、舞蹈等艺术课程不断扩充,有些学校开设了打击乐、葫芦丝等课程,每周都有乌兰牧骑队员前来授课。小学6年级的汉族学生于思缘练习架子鼓已经半年了,表演起来有模有样。她除了每周在学校上两次打击乐课外,回家还要用哑鼓反复练习,她说,将来她也要加入乌兰牧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8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