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初夏的赛罕区,惠风和畅,生机盎然。光伏产业、石化产业、烟草产业……呈现出一道道生机勃发的亮丽风景线。走进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厂区,轰鸣的机器声给人以振奋和前进的力量。厂区中,郁郁葱葱的绿色萦绕眼前。“随着万吨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据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总经理姜文介绍,尤其是符合国Ⅵ质量标准的92号汽油和符合国Ⅴ质量标准的98号汽油成功生产,又让呼石化在油品质量升级的道路上先行一步。技术革新和产业链延伸撬动了赛罕区传统工业的转型齿轮,从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到内蒙古昆明卷烟公司,从投资23亿元的长呼原油管道顺利建成到投资2亿元的蒙联化工液化气深加工项目投资达效……一组组创新突破的数据和转型升级画面的背后,彰显出的是赛罕区推动工业经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的坚定信念,见证着赛罕区做好产业升级文章,向建设首府高质量发展“第一区”迈进的坚实步伐。看着眼前的这一切,谁又能想到,改革开放之初还被称之为郊区的赛罕区,工业年产值只有区区的0.05亿元左右,而如今,赛罕区工业年产值已经达到了多亿元。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小打小闹”到如今的集约型、规模型发展;从当初的的寥寥几家区属小企业到现在的近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赛罕区工业发展经历了从“站起来”到“走起来”,再到“跑起来”的过程。以工业为支撑,赛罕区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55位!提起呼和浩特市农机厂,一些老人至今仍记得。在当时,呼和浩特市农机厂生产的农机系列产品、玛钢系列产品在自治区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而这也让呼和浩特市农机厂与呼和浩特市塞外水泥厂、呼和浩特市北方化学助剂厂并列为上世纪80年代郊区的支柱企业。但一时的繁荣难掩背后存在的问题,同其他地区一样:生产体制不灵活、生产能力不充足,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经过一段时间的辉煌,呼和浩特市农机厂也因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逐渐走向衰落。有矛盾就要解决。按照国家要求完成企业转制后,摆在赛罕区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大力推动工业发展,实现工业经济的“加速跑”?此时,时间来到了新世纪。年9月,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成立!从此,赛罕区工业经济与重新区划后的赛罕区同步成长、日新月异!由此,赛罕区积极在“筑巢引凤”上下工夫,在发展规模性产业上寻突破,以实际行动解决了工业发展“瓶颈”问题。曾几何时,工业产值等同于能源消耗,工业发展带给环境沉重负担。而今,这一定律正在被打破,赛罕区用一个个绿色实践证明,当绿色旋律流淌进工厂,绿色产值就会喷涌而出。金桥开发区,赛罕区重要的工业增长极,却丝毫没有工业园区的“刻板面孔”,这里街道整洁、满眼绿色,优美宜人的环境使之成为宜居宜业的首选。这得益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生态园区建设理念。短短几年时间,金桥开发区园区面积从起步的2平方公里拓展到13.6平方公里,实现了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天然气和场地平整等“七通一平”,形成了园区化承载、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科技化提升发展思路,具备了承载投资亿元大型项目的能力。年,晋升为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凭借优惠的政策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和金桥开发区这个优越的投资平台,赛罕区筑巢引凤,海纳百川,吸引着各行各业扎根在这片热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外优秀企业投资兴业福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红云红河集团、北方电力等大型企业纷至沓来,光伏产业、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建成了,中石油呼和浩特分公司成长为自治区第一纳税大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天津中环集团、内蒙古神舟硅业等国内大型知名企业扎根并发展壮大……“油头—化身—轻纺尾”——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万吨炼油扩能改造项目的投产,塑造了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奇迹”;中环光伏在新能源领域异军突起,成就了光伏产业的一段段佳话……类似奇迹还在不断上演,赛罕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不断集聚,抢占绿色产业制高点的转型之变为赛罕区的发展带来越来越深厚的底气。从年至年,赛罕区工业经济迅速完成了量的积累,规模以上工业年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打造出石油化工和光伏材料两个百亿规模产业基地,成为首府打造“中国光伏材料之都”的重要支撑,区内工业形成了石油、化工、硅材料、光伏、卷烟、电力等产业格局。“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党的十八大以来,赛罕区开始在挖潜力、补短板上下功夫,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的状况,全面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工业新体系。于是,一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役正式打响。从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到内蒙古昆明卷烟公司,从投资23亿元的长呼原油管道顺利建成到投资2亿元的蒙联化工液化气深加工项目投产达效……一组组创新突破的数据和转型升级的画面,彰显出赛罕区推动工业经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的坚定信念,见证着赛罕区向建设首府高质量发展“第一区”迈出的坚实步伐。仅仅5年时间,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赛罕区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年,赛罕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位列全市首位。特别是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98.2亿元,同比增长29.7%,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由年的15.3%上升到年的21.8%。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4亿元。新增中环协鑫、瑞环太阳能和恒新再生能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扶持发展中小企业10家,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年生产单晶硅6.9万吨,多晶硅吨,蓝宝石万毫米,成功研制全球最大尺寸公斤级蓝宝石晶体,全球最大单晶硅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中环光伏四期、晶环蓝宝石晶棒、瑞环光热发电核心组件3个项目建成投产;中环光伏四期扩能、欧晶石英坩埚二期、大直径半导体材料配套、中晶研究院复合材料等项目加快推进,工业增长动力持续增强……“赛罕区每天都在展现着新变化。”用赛罕区发改局局长郭建平的话说,“这就是改革的力量。”据了解,近年来,赛罕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了以石化、电力、硅业、光伏材料、烟草、印务为主的六大产业体系,实现了工业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平稳过渡。据悉,为了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赛罕区还将倾力打造光伏产业基地和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到年,辖区工业企业单晶硅材料年产能将达到12万吨,多晶硅材料年产能达到3万吨,年营业收入将突破亿元。挥别“傻大粗”,迈向“高精尖”。70年来,从工业废料到建筑原料,从工业废水到供暖能源,从遍布于乡野的光伏发电设施到张开双臂拥抱阳光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如今,赛罕区处处绽放绿色的工业魅力,工业经济激扬着轻快的绿色乐章。来源:呼和浩特日报(记者刘军)校对:梁婧姝审核:刘军编委:阿拉腾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呼和浩特日报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8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