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牛汝辰
蒙古族先民7世纪时,他们还属于森林部落,过着依山傍水的渔猎生活;9世纪后,他们走出原始森林,迁徙到漠北草原,进行游牧;大约在17世纪以后,才开始经营农业。所以蒙古语区的地名,无不与渔猎、游牧、农耕生产相关。这些地名,真实地记录了蒙古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事迹。下面就蒙古语区的地名层次做一分析。
(一)渔猎文化地名
蒙古人在渔猎时期,所居之地是山岭森林,每天都要与禽兽打交道,狩猎维持生存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所以这一时期的地名都与山岭、森林、禽兽相关。
(1)以各种树木命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札布哈朗特次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的所在地,都叫乌利亚斯台(liastai),意为有杨树的地方。可见古时此处是杨树繁茂之地,因此,人们赋予了它这一名称,多个世纪以来,此名不衰。类似之名到处可见。如巴日嘎斯台(pargastai),即有柳条子的地方;娜日斯台(narstai),意为有松树的地方。
(2)以禽兽命名。元朝时在黑龙江省瑗珲县南霍尔莫津屯建立了失宝赤万户府,失宝赤(p:t)是捕鹰人或饲鹰之意。黑龙江中下游是盛产“海东青”的地区,这里的猎民每年都要猎鹰进贡。所以设立了管理捕鹰人的万户府。这一地名亦随着“海东青”的消失而消失。内蒙古的包头、博克图,黑龙江省的薄格等地,都是宝格台(pɡtai)一名的音转,意为有鹿之地。这些地方过去都是鹿、狍、黄羊出没之地,是狩猎区,所以才赋予了宝格台之名。
(3)以山峦为名。狩猎民族离不开山地,他要选择安全险要的地方作为栖息地,后来,这些地方的名字,都成了聚落地名。如赤峰,蒙语称乌兰哈达(lanxat),意为红色山峰。蒙古语地区称博格达乌拉(pɡt:l)的地方很多,意为圣山。这与狩猎民族自然崇拜有一定关系。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或部落,在其游猎区范围内,选择一座险峰峻岭,作为祭祀之山,以寄托人们的祝愿,这些山名随着历史的流逝,延续至今。除上述三点外,还有以猎人本身的名字作为地名流传下来的也不少。今齐齐哈尔市南的昂昂溪,是蒙古语昂钦(atin)的音转,意为猎人。过去,这个地方是打牲地,属于狩猎区,与农牧区接壤,因此,猎人都来此地进行产品交换。后来,此地便有了“猎人”之名。
(二)游牧文化地名
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是离不开水和草的。游牧时,为了寻找草场,巡回轮牧,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路,所以沿途的标示,不仅要详细精确,而且要突出地貌特征,这样才能记忆犹新。所以,游牧时期的地名,有以下两个特征。
(1)以草原和植被命名。游牧区往往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蒙古语称平原为“塔拉”(tal),也就是草原、草场、草甸子的意思。所以,游牧时期以“塔拉”这一自然实体得名的地方颇多。但是,把所有的地方都叫塔拉,这样,就会混淆彼此的区别。于是,在“塔拉”前冠以地形、方位、地表植被、牧草颜色等,以区分每一个“塔拉”的特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苏尼特右旗所在地叫赛汉塔拉(Saixantal),意为美丽的草原;通辽市的伊乎塔、巴乎塔,是伊合塔拉(ixtal)、巴格塔拉(paɡtal)的讹音,意为大草原和小草原。
(2)以水命名。游牧民族,时时离不开水,水与草都是生命,水草丰美,人畜则兴旺。所以,牧人总是选择水丰草盛的地方驻牧。不是靠近江河,就是沿泉湖而牧。依靠大自然赋予的水源来发展生产,求得生存。
黑龙江省额鲁特蒙古所居之地称富裕,此名由金代的蒲峪一名演化而来,而蒲峪是乌裕尔(ui:r)的音转,蒙古语洪水之意。乌裕尔河就是山洪所形成的一条河流,额鲁特蒙古就是沿着这条河两畔游牧。所以,富裕一名沿传至今。
(三)农耕文化地名
蒙古族经营农业还是清初半定居时开始的。当时也只限于个别地方、个别牧民。经营土地的数量也很有限,主要用于自食。农耕时期的地名,与定居活动有密切关联。原来从事游牧时,居无定处,按季节迁徙。而经营少量农业后,蒙古包开始固定,后来又建筑简易的土木结构的房舍。蒙古语称房屋叫格日(ɡr),所以“格日”这一地名便出现在历史上。如都日本格日(turpnɡr),即四家子之意。当然这个地方,现在并非就是四家人家,而是表述了当时初定居时的形态。后来,又出现了“浩特”(xt)一名,即城之意。如宝日浩特(prxt)即紫城,绍然浩特(rnxt)即土城子,伊合浩特(ixxt)即大城,查干浩特(taɡanxt)即白城等。由房屋演化到城堡,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些变化可以推测蒙古语地区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波·少布.蒙古语地区地名层次文化与经济生产的关系[J].地名知识,,(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