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乌兰牧骑座谈会现场。 乌娅娜 摄
中新网呼和浩特6月23日电题:乌兰牧骑:让万平方公里土地开遍“艺术之花”
作者乌娅娜
9个人、2辆勒勒车、4件乐器。年,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草原上诞生。这是一种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
图为来自文化、艺术、历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挖掘和保护“乌兰牧骑精神”。 乌娅娜摄
“一场演出将近2个小时,表演、报幕、配乐就只有这9个人。牧民朋友喜欢得不行,就多表演几个节目。”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依兰老人回忆说。
61年过去了,这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已发展为75支队伍,超过名队员,遍布整个内蒙古。
这个肩负着演出、宣传、服务、辅导等任务的文艺组织被一代又一代乌兰牧骑人坚守着。22日,乌兰牧骑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文化、艺术、历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挖掘和保护“乌兰牧骑精神”。
对于13岁就进入乌兰牧骑的蒙古族歌唱家拉苏荣来说,当年演出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有一次我们中午到达了演出地,牧民早早就等着,中午太阳特别毒,我一边唱歌一边拿袖子擦汗。突然有一位马倌走到我面前,从衣服里掏出他自己用的毛巾轻声跟我说‘擦擦吧’。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说明,牧民没有把我们当成是明星或者演员,而是把我们当成兄弟。我们演出队不管走到哪儿都是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牧民需要我们,我们也离不开牧民。”
今年76岁的金花也是一名老乌兰牧骑队员,她说:“我们什么时候到达牧民身边什么时候开始演出,有时候是晚上,有时候是早晨,有时候观众只有几个人,我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表达对草原和人民的热爱与赞美。”
记者了解到,为了向全国推广乌兰牧骑经验,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年初,文化部决定选调3支内蒙古乌兰牧骑代表队到全国巡回演出。带着传播经验、宣传革命思想、观摩访问学习的任务,从年5月到年1月,乌兰牧骑走访了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行程10万多公里,演出多场,观众近百万人。“乌兰牧骑”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此后几十年间,乌兰牧骑更是走出国门,先后到达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蒙古族歌舞、草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都融入在作品中。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群介绍:“了解了乌兰牧骑的故事后,全国文化系统组织文艺工作者组成丰富多样的‘乌兰牧骑’式文艺小分队,奔赴基层一线,以文艺的形式为人民服务。同时,进一步做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工作,努力实现从‘只服务剧场观众’向‘随时随地服务群众’转变,从‘要我深入生活’向‘我要深入生活’转变,从‘短期的体验生活’向‘长期的蹲点创作’转变,以我们的优秀作品和实际行动,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践行乌兰牧骑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遗中心主任连辑感慨道:“我曾经也是乌兰牧骑中的一员。在这个文艺被商业裹挟的时代,乌兰牧骑扎根基层,坚持文学艺术的民族性,其所体现出的社会效益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发扬。”
阿拉腾陶格陶与丈夫都是新一代乌兰牧骑的队员,他们的女儿如今又成为苏尼特右旗少年合唱团的团员。阿拉腾陶格陶说:“希望我的女儿像我们一样,继续在草原上歌唱,表达对草原文化深深的眷恋。”(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