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12盟市的首批小小乌兰牧骑在“童心向党把歌唱”内蒙古小小乌兰牧骑汇演中演出主题歌《我们是小小乌兰牧骑》。记者王磊摄
老一辈乌兰牧骑艺术家德德玛老师携手几代乌兰牧骑人放声歌唱。记者王磊摄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赴武川革命老区哈拉合少乡庙沟村慰问演出。记者王磊摄
开栏的话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人民至上造福人民·内蒙古故事”栏目,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激励全区各族各界草原儿女更好地学习贯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指示精神,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5月22日,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讲话多次出现“人民”二字时,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激动而又振奋,队员们在乌兰牧骑展厅内,再一次共同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年11月21日给乌兰牧骑的回信。
“人民”二字重千钧。抒人民情怀、演人民生活、聚人民力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全区乌兰牧骑队员中激起回响、引发共鸣,大家再一次坚定了人民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的初心,坚定了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的使命担当。
植根人民不忘为民初心
今年78岁高龄的朱嘉庚,是自治区乌兰牧骑协会原副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他读了好几遍。作为一名乌兰牧骑队员,他深深地理解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
去年乌兰牧骑艺术节,他曾激情澎湃地为大家一幅一幅地讲解乌兰牧骑展厅的图片。那一件件老物件对于听故事的人来说是历史,于他而言是火热的人生。那一张张旧照片已经与现在相去甚远,但它们却在镜框里无声地传递出乌兰牧骑队员服务人民的初心。
那是年,内蒙古决定改造旗县文化馆,组建小型、流动、综合性文化工作专业队伍,名字就叫“乌兰牧骑”。当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成立,全队9名演员开启了“草原文艺轻骑兵”的一段征程。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在乌兰牧骑的一幅幅历史照片里,队员们除了为农牧民送歌献舞,还为群众修电器、剪羊毛、理发、接羔、打井、挖渠、筑路……这是一支集文艺演出、宣传辅导、生产帮助、生活服务等多项任务和功能的文艺宣传队,他们植根人民,情系人民,在农牧民眼里,他们是“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
全国政协委员、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舞蹈演员哈斯塔娜每当说起乌兰牧骑,总要讲一讲“三个不能走”。她说,乌兰牧骑从成立到发展壮大,一直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中最深入人心的就是“三个不能走”的传统:“水缸不挑满,不能走;院子不扫净,不能走;粮票和钱不交齐,不能走”。
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总书记的回信,如今装裱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展厅,短短数百字中,“人民”这个核心关键词,牢牢镌刻在内蒙古多名乌兰牧骑队员的心里,它是指引和激励,更是乌兰牧骑的使命和初心。
造福人民牢记使命担当
5月的鄂托克旗草原,草绿天蓝。一支小而精的“乌兰牧骑+”综合服务队,来到苏米图苏木查汗敖包嘎查,为50岁的牧民巴特尔开展了“多对一”的扶贫宣讲。脱贫的巴特尔特别高兴:“现在乌兰牧骑不光送歌声,还帮我们规划发展致富之路,牧民永远欢迎‘玛奈’乌兰牧骑!”
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乌兰牧骑这种直接为老百姓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文艺活动“永远不会过时”。
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为了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在内蒙古落地生根,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科技、司法、农牧业、商务、文化、卫计委等11个厅局联合乌兰牧骑,以“乌兰牧骑+”的方式向基层提供创新性综合性服务。
在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的文化活动广场,乌兰牧骑的演出刚刚落下帷幕。志愿小分队队员就来到嘎查村民刘凤芝家中,为腿脚不便的老人现场治疗,并送上精彩的文艺表演。“真没想到,乌兰牧骑除了带来节目表演,还能带来专家给我瞧病,我这心里别提多热乎了!”刘凤芝老人感激地说。
如今,这支队伍围绕脱贫攻坚、民族团结、防病治病、科学普及、法治宣传等内容开展志愿服务。在地广人稀、村户散落、交通不便的草原、山区乃至偏远的边防哨所,都留下了乌兰牧骑队员的足印。
看完乌兰牧骑的演出,有的群众热情地邀请乌兰牧骑队员品尝刚出锅的花卷,有的嘎查牧民听说乌兰牧骑队员要来开展送服务活动,手捧哈达早早地等候在嘎查队部……
在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之外,乌兰牧骑还积极开展文艺培训、演出策划等服务。同时,乌兰牧骑面向农村牧区、社区服务中心派驻了文艺辅导员,定期辅导农牧民群众、社区居民开展业余文艺演出。去年,仅通辽市就新结对子多个,开展艺术辅导余次,培训民间艺术团多个、文艺骨干余人。
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全世界都在见证着我国文艺发展史上一个奇迹的诞生:累计行程多万公里,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演出服务36万多场次,观众总数达2.6亿人次。
服务人民传承红色基因
在兴安盟乌兰牧骑宫的声乐琴房门口,一份排练时间表挂在显眼的位置,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牧民,除了常规声乐的训练,每逢周五大家要一起学习蒙古语。
进入新时代,草原上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艺术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城镇居民的增多,使得农牧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元,这给乌兰牧骑更好地服务农牧民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这是乌兰牧骑创新和表演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究竟拿出一台什么样的节目能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既不能是主持人报幕后接着歌舞表演的老样子,也不能没有乌兰牧骑的样子。”对于新时代乌兰牧骑面临的挑战,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团长那顺颇有感触。
年12月,乌兰牧骑在原有“演出、宣传、辅导、服务”4项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创作和创新两大任务。这两项新任务,为乌兰牧骑提供了新方向也带来了新变化。队员们在演绎少数民族艺术作品时,悄然加入了时代元素,如蒙古族呼麦可以与说唱融合,戏曲唱法可以与现代舞台表演艺术深度融合,马头琴和大提琴联合演奏,为了适应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乌兰牧骑队员们还编排了民族艺术混合表演。
服务人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始终是乌兰牧骑发展的根本点。乌兰牧骑采取“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等新的服务方式,把文化服务的“遥控器”真正交到了群众手中。
“线下”出精品,“线上”送节目。如今,杭锦旗乌兰牧骑的惠民演出换了一种打开方式:连接WIFI、实时录制、发送链接……这场演出同时在“网上乌兰牧骑”直播平台播出,演出开始几分钟,手机直播就吸引了众多网民观看。杭锦旗乌兰牧骑副队长刘洋说:“利用新型传播手段,让演出不只局限在舞台上,只要是农牧民群众需要的,我们都想办法满足。”
抗“疫”期间,内蒙古广电网络集团在悦·互动点播平台上开设了“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专区。在这个电视端展示舞台上,乌兰牧骑队员们以“网上乌兰牧骑”形式进行展播,内容涵盖歌舞、器乐、舞台剧、话剧、下乡演出等精彩节目,专区覆盖超过万个家庭。
没有绚烂的灯光,没有华丽的舞台。两年来,内蒙古多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了“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综合志愿服务活动多场。
时代在变,乌兰牧骑以人民为中心的红色基因没有变。如今,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中形成的乌兰牧骑精神,已经成为全区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
一代又一代的乌兰牧骑队员,脚下沾着泥土,心中装着群众。他们将“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的优良传统传承下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推动着新时代乌兰牧骑事业繁荣发展!(记者叶文畅赵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