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乌兰牧骑的勒勒车走到哪里,哪里就撒下串串歌声、片片笑语……“乌兰牧骑”是内地歌舞团的名字,“乌兰”是“红色”的意思,“牧骑”为“树杈上的嫩芽”,后来被人们引申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或“红色文化轻骑兵”。
寒来暑往,从至今,乌兰牧骑走过了61年的发展历程。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跋涉戈壁,辗转草原,天为幕布,地为舞台,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更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我们的乌兰牧骑”。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习近平总书记感动和记挂的乌兰牧骑,现在怎么样了?
一场雨中的演出
7月19日下午,一辆蓝色大巴车停在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胜利嘎查的草地上,人们陆续下车摆置桌椅、板凳、音响。在这里,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演出即将开始。
乌兰牧骑是苏尼特人的一大骄傲。这支乌兰牧骑始建于年,是我国第一支乌兰牧骑。成立之初,队长由原文化馆馆长出任,演员中有机关工作人员、牧民共9人,给配备了两辆“勒勒车”、四件乐器。
一直以来,乌兰牧骑的演出都是根据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加工创作的小型文艺节目,演出也不受场地、舞台、布景、灯光、音响、乐器、服装等限制,被誉为“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
在乌兰牧骑演员做演出准备时,三五成群的农牧民或驾车或走路纷纷赶来。他们自发的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围坐成了一个圆弧形。
伴着一首蒙语的四人合唱,这场演出开始了。但天公不作美,天上掉起雨点。演出持续,雨也越下越大,队员们将两块红色雨布盖在了音响上,演出照常进行。旁边农牧民依旧跟随音乐打着节拍,并没有受淋雨影响,尽管背上、肩上已经湿透。
40岁的蒙克吉日嘎拉通过村子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