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地、田野、山间,他们嘹亮的歌声响彻天地、曼妙的舞姿装点四季;在学校、军营、社区,清脆的快板、袅袅的丝竹、幽默的相声、飘香的翰墨,绘出幸福生活的温馨美景……他们虽然来自不同岗位,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红色文艺轻骑兵”。
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点燃了天津文艺工作者的激情。4年来,津门“红色文艺轻骑兵”载着满满的文艺行囊,用脚步丈量津沽大地,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把红色文艺送到百姓家门口,把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百姓的心坎里。
走得广走得深舞台无处不在
去年6月一个夏日的傍晚,天津港码头激荡着红色歌声。工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还没来得及擦去额头的汗水,就围坐在一个简易搭建的“舞台”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的祖国》《不忘初心》……耳畔荡漾着经典的红色旋律,背后伫立着用汗水浇筑的港口,一股自豪之情涌上工人刘忠伟的心头。他感慨地说:“听着这些歌,我不由自主地跟着高唱,感觉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
这是天津交响乐团“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带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交响合唱音乐会。小分队带着这台音乐会走进企业、学校、社区、机关单位、文博场馆……用一段段红色音乐点亮津城的版图,让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党员群众感受着信仰的力量、心灵的震撼。天津交响乐团团长董俊杰由衷地表示:“音乐厅的舞台是固定的,但基层的舞台是广阔无垠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就要走得广、走得深,只要百姓需要,不管是繁华的商圈、热闹的社区,还是偏远的乡村、忙碌的工地,小分队一定把最好的演出送上门。”
去年的盛夏时节,一辆演出大篷车行驶在颠簸的蓟州区山间。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抵达下窝头镇后,天津评剧院三团的演职员们顾不上一路劳顿,手脚麻利地卸车装台。
然后,大家迅速上妆、换装,精神抖擞地登台开唱。台下的一位老乡惊喜地分享着他的“发现”:“你看,舞台上的这些演员不就是刚才装台的那些人吗?他们干起活儿来利索,唱得还好,咱得给他们挑大拇指!”
听到老乡的话,天津评剧院三团团长王秋明心头泛起一股暖流。多年来,天津评剧院三团扎根蓟州乡土服务农民,每年举办惠民演出余场,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庄户剧团”。对于蓟州的乡镇,演职人员已记不清走过多少回了,只记得把一条条土路“走”成了宽阔的马路,把一片片荒地“走”成了一个个漂亮的广场。
回首这些年下乡演出的经历,王秋明向记者聊起了他眼里的变与不变:“乡村的样貌变了,以前演出连一块儿平地都难找,找到一块儿空地,常常要压路机、人工齐上阵给填平。现在哪个乡镇都有广场,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演出,演员们更有精神了;乡亲的口味也变了,以前只爱听传统戏,现在还爱听《大盘山里看金花》《盘山往事》这些我们创作的新戏。不变的是,乡亲们对剧团的感情以及我们服务乡亲的初心。”
结对子种文化耕耘艺术热土
“演出、宣传、辅导、服务”,是“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神圣职责。他们不仅把精彩的文艺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更建立了长效机制──“结对子、种文化”。他们深深扎根基层,真正了解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要长长久久地耕耘艺术热土。
刘新竹是蓟州区尤古庄镇大龙卧村中心小学的学生,和村里很多孩子一样,她从小就喜欢唱歌,但学校一直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年,刘新竹终于盼来了朝思暮想的人——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来到了这里,他们不仅带来了音乐课,还带来了系里的7万余元演出票款,用这笔资金改建了这里的音乐教室,购置了教具,修缮了教师宿舍。为了孩子们,他们在学校建立了帮扶支教基地,以声乐系师生轮换的方式长期“驻扎”在大龙卧村中心小学。
天津音乐学院学生戴存翔是小分队中的一员。他每次来给孩子们上课都要乘坐3个多小时的大巴车,再换乘三轮车。在戴存翔看来,这段经历是一次精神洗礼,“走到基层,接触了孩子,我才真正懂得奉献的意义,找到了自我价值。”在小分队的精心教导下,刘新竹和同学们学会了专业的气息控制和发声方法,并组建了合唱队。“红色文艺轻骑兵”播下的这粒音乐的种子正在田间沃土生根发芽。
冬日里的一天,记者来到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津门非遗工坊,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特教班的学生们正兴致勃勃地编织绳结作品《南湖红船》。这时,一名聋哑学生用手势向指导老师、绳结艺术家吕敏询问问题。吕敏耐心地为他操作示范。这样的场景,时常出现在他们的手工制作课上。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不仅初步掌握了编织绳结这门手艺,还从一件件作品中收获了鼓舞和自信。
作为“红色文艺轻骑兵”,吕敏的脚步已遍布我市多所大中小学。她不仅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还兼顾到绳结作品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如“六排盘长结”寓意团结、祥和、祝福,作品《南湖红船》将党史知识传递到学生的指间与心间。吕敏感慨地说:“民间艺术来自于人民,也应到人民中去。绳结艺术进校园,也是希望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近年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民间文艺工作者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通过举办剪纸、结绳等课程和艺术辅导活动,让青少年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市摄影家协会组织摄影家小分队深入工地,将最美的照片献给每一位城市建设者;市音乐家协会小分队深入基层,在音符的传递中普及音乐知识和技艺……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带来了艺术,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温暖、更多彩。
走基层勤采风创作精品力作
一段欢快优美的音乐,引出了9位身着青色汗衫的少女,她们手捧满载稻谷的竹筐,沉甸甸的收获虽然让她们的脚步有些蹒跚,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天津歌舞剧院创作的舞蹈《希望的田野》,这部作品成功入选第十三届中国舞蹈展演。
早在创作之初,剧组就组建了“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奔赴小站稻试验田采风。一位农民“凡尔赛”式地讲述让小分队记忆犹新:“这一大片稻田,以前靠人力收割想都不敢想,现在有了机械化收割,两三天就收割好啦!我真是好久没在田里活动筋骨喽!”这满满的幸福感,激发了编导刘婵、袁明的创作灵感,她们用舞蹈语言还原了农民田间劳作的场景,通过丰收少女的喜悦,表现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人民群众喜迎全面小康的激动心情。
编导向农民取经,演员在田间地头起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秘诀”。
年10月底的津城已是一派深秋景色,在团泊湖鸟类自然保护区,随风飘荡的芦花和飞翔的鸥鹭正在享受着自然的馈赠。向团泊湖的对岸望去,远处的高楼大厦依稀可见,这一近一远的景致讲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故事。此情此景,让作词人倪音海的心中涌起了那段熟悉的旋律──“芦花覆雪鸥鸟飞翔……天津啊天津,我可爱的家乡”。作为市文联“深学笃用”文艺宣传小分队的一员,倪音海此次来团泊湖采风感慨万千:“我刚才唱的那首歌是《天津,我可爱的家乡》,那是我30年前作的词。30年后的今天,家乡变得比歌词中还美。”高质量发展带给天津的巨变让倪音海再度提笔,从芬芳的泥土里捧出一行行滚烫的文字:“绿水浸透了岁月,青山筑起了画廊,奋斗的人们展开双臂,拥抱飘香的梦想……”这首新作《故乡,在梦里飘香》,是倪音海写给《天津,我可爱的家乡》的新时代篇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4年来,沽上“红色文艺轻骑兵”源源不断地从田野山川、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艺术营养,一部部鲜活的文艺作品火热出炉。歌舞、戏曲、曲艺、话剧、杂技、魔术、书画、摄影……装满“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行囊。他们一次次昂扬出发,坚实的足迹绘就一部部精品力作,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津沽大地。
来源:滨城时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