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书包原来并不是红色的!”在苏尼特右旗桑宝拉格苏木巴彦乌拉嘎查,苏尼特右供电分局的党员志愿者们寻访“红书包”,走进队部的陈列馆,亲眼看到“红书包”,大家都感慨万千。
半世纪薪火相传的“红书包”
什么是“红书包”?这要从这片草原上口口相传的那段感人的红色故事讲起。20世纪70年代的巴彦乌拉地处偏远,牧民们和草原上的孩子们出行不方便,与外界联系的少,为了切实解决当地牧民的思想教育提升的问题,该嘎查准备了10个印有“红书包”字样的书包,分给嘎查各小组,将党的理论、农牧业技术、党员教育、少儿教育等学习资料和最新的报纸“打包”,这片草原上思想先进的牧民党员们自发组织起来,背起“红书包”,利用闲牧的时间把先进理论政策送到每一位牧民身边,实现了理论传播与党员群众的“亲密接触”。这个送学活动被称为“红书包”送学活动,它为巴彦乌拉嘎查牧民的生产生活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50余年薪火相传,“红书包”送学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党员服务的精神象征。
历史的镜像
“这是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玉荣的丈夫是巴彦乌拉嘎查人,他们那些年每年都会回来看看,正好碰上“红书包”服务队给牧民老乡讲课,她也带着姐姐玉荣来现场听课了,就在年,玉荣夫妇为我们嘎查捐了他多本书,现在嘎查有他们捐赠图书的专门书柜”。一组组珍贵的相片、物件记录着嘎查党员们的初心。
乌兰牧骑队部外,重重隐蔽的沙丘后,赫然一座十余平米的石制“洗羊池”,池壁上刻着“农牧业学大寨”六个大字,这处建筑是当时方圆几百里嘎查中最“高配“先进的设备,洗羊池的每一砖每一石都是嘎查青年党员志愿者亲手砌成,保留着70年代质朴艺术风格,似乎将时间定格在了那个热情真诚勤恳的年代,洗羊池不远处有一处水井,一片树林,这就是当年的“红书包”们为嘎查做的第一件志愿服务,那片树林则是为改善嘎查生态环境种植的人工林,马车拉着井水从距离树林米的距离的水井处打来浇灌,润泽这片茂密树林的不仅是甘甜的井水,还有志愿者们淋漓得汗水,温暖这片土地的不仅是光芒万丈的太阳,还有志愿者们似火的爱心。每年洗羊的时节,牧民挨家挨户赶着羊群来到这里洗羊,洗羊圈的建成极大的改善了牧民的生产生活。
永不褪色的“红书包”
呼日查是巴彦乌拉嘎查的一名牧民党员,今年58岁,他描述了当年的情形:“我从小就知道‘红书包’志愿服务队,队里的人都是我们嘎查的牧民,他们都是党员,素质很高,里面也有老师,平常只要家里把牧活儿忙完了就来队里或者我们牧民的家里来讲课,当时我只有七八岁,每天晚上都有夜校,他们轮着讲,是流动学习的模式,小时候觉得他们很厉害,我们家还在他们建立的洗羊池里洗羊,非常好用,后来长大了我也加入了‘红书包’队伍,给嘎查的牧民办实事,这算是一种传承吧!”虽然已过去50多年,但是桑宝拉格苏木巴彦乌拉嘎查的党员以及牧民群众仍然没有忘记‘红书包’这个传统,他们守正创新,对原有的‘红书包’送学服务改造升级,建立起‘红书包’志愿者服务队并且在传统‘送学’服务的基础上,新增了医疗、兽医、农牧科技、家庭、政策宣传、法律宣传服务。”像呼日查一样的传承者在嘎查有30余名,他们传承“红书包”,传递党的好声音,走遍嘎查每个角落,让党的理论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苏尼特右供电分局的党员志愿者们现场为嘎查开展用电安全检查,并在“红书包”中加入“草原电力轻骑兵服务联系卡”,从此,红书包里多了一份“电力情”,也注入了新的力量。
(图片由苏尼特右旗供电局提供)
责编:吴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