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考察时指出,乌兰牧骑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永远不会过时。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支持和推广直接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活动。
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勉励乌兰牧骑队员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总书记的关怀,让全区各地的乌兰牧骑队员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倍受鼓舞、深感振奋。
01:417月的一个午后,记者走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的办公场所,与想象中载歌载舞的排练场景不同,这里静悄悄的,几乎没什么人。“队员们全都下乡演出去了,大家都非常忙碌,我自己也是昨天刚下乡演出完回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副队长任建设向记者解释道。
他对记者说:“我们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创建于年3月,是鄂尔多斯高原上组建的第一支乌兰牧骑,也是自治区最早成立的乌兰牧骑之一。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长期活跃在农村牧区、大漠戈壁,将大量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奉献给人民群众,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同一天,在鄂托克旗乌兰镇沙日布日都嘎查,记者见到了刚刚为牧民们表演完独舞的鄂托克旗乌兰牧骑队员伊日贵,年大学一毕业,她就加入了乌兰牧骑。伊日贵对记者说:“作为一名年轻的乌兰牧骑队员,我们的责任就是为人民服务,把党的声音更好地传播到农村、牧区。我每年参与下乡演出多场,哪里的牧民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为他们演出、服务、辅导,丰富他们的生活,给他们带来欢乐。”
鄂托克旗乌兰牧骑“荣誉墙”
60年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与基层实际结合,以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为基本组织形式,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先后四次被文化与旅游部(原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战线先进集体,荣获自治区首批“十佳乌兰牧骑”和“一类乌兰牧骑”等荣誉称号。
60年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从草原深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队员们的足迹遍布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曾先后出访过日本、埃及、蒙古、越南、缅甸、美国等近10个国家进行演出交流。
60年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精心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深受广大农牧民的喜爱。年3月,由他们创作并首次搬上舞台的民俗歌舞《鄂尔多斯婚礼》,作为蒙古族歌舞和民俗风情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风靡草原、享誉中外,成为鄂尔多斯知名艺术品牌。年,他们打造的大型原创蒙古剧《乌兰牧骑的热喜》精彩上演,该剧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第一任指导员热喜的先进事迹为核心,体现了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建队以来与农牧民情相依、心相连,始终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热喜塑像
在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的荣誉陈列室,一进门,便可以看到一尊热喜的塑像。他先后60多次立功受奖,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是全区乌兰牧骑的“老英雄”。而在荣誉陈列室的门口,一张张现任鄂托克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照片和简介展示着新时代乌兰牧骑的风采。
“乌兰牧骑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这里好几对夫妻都是乌兰牧骑队员,比较典型的是那顺吉日嘎拉一家四口。他和妻子额尔登花、大女儿娜米尔汗都是乌兰牧骑队员,他们的小女儿今年读三年级了,是学校里‘小小乌兰牧骑’的队员。”任建设对记者说:“60年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队员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策划:张俊在
记者:李卓王玉琢梁亮海泉
摄影/摄像:怀特乌勒斯
编辑:董柏杰
校对:张艳利
声明: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