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是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是万草原儿女的集体记忆,更是党中央亲切关怀的历史见证。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乌兰牧骑精神内涵,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兴盛,6月22日,自治区政府组织召开了乌兰牧骑座谈会,邀请了全国及自治区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和乌兰牧骑队员代表,围绕新时代乌兰牧骑事业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连辑:乌兰牧骑具有典型的文化意义连辑认为,经过60多年的发展,乌兰牧骑具有非常典型的文化意义。乌兰牧骑因为贴近基层,已经成为党的思想文化阵地的创造者和捍卫者。乌兰牧骑是在内蒙古地区创造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种流动性的文化服务,也是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的地域性、民族性进行的一种积极探索。一支短小精悍的文艺队伍,它的探索具有典型意义。
冯双白:为人民放歌是新时代文艺的使命与乌兰牧骑同吃同住同台的经历让冯双白对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乌兰牧骑是党和政府与广大农牧民连接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我认为这面旗帜在哪里,新时代的文艺阵地就在哪里。”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文联在内蒙古的采风活动中,冯双白再一次感受到了乌兰牧骑的热情和活力。“奈曼旗乌兰牧骑不仅为农牧民演出,还常年从事基层公益事业,科左后旗乌兰牧骑原创的歌曲《神奇的双合尔山》在民族歌曲中融合了流行元素,让人印象深刻。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新时代的文艺阵地就应该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在最火热的时代生活里。”冯双白说。
杨飞云:再次认识乌兰牧骑精神杨飞云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乌兰牧骑已经成为内蒙古独有的珍贵非物质红色文化财产,人们都惊叹于这些超越物质的精神财富居然是生长在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60年来,乌兰牧骑精神为提振社会健康能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乌兰牧骑精神也成为杨飞云一直坚守的信条,他说:“作为专业研究者,乌兰牧骑让我们认识到,经典作品的价值是人民赋予的,那种真正有温度、有血肉、有筋骨、有品格的优秀作品来自对生活的深度体验。”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杨飞云也创作了《纯洁》《唤起记忆的歌》《侧面》等优秀作品。
红色文艺基因是乌兰牧骑的灵魂座谈会上,吉日嘎拉认为红色文艺基因是乌兰牧骑的灵魂。他说:“乌兰牧骑既是一个耀眼的文艺品牌,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乌兰牧骑60年发展历程表明,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把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坚持常年深入基层,为农牧民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是乌兰牧骑的生命力所在。”对于新时代乌兰牧骑精神,学会的部分专家也正在进行系统的研究,吉日嘎拉说:“我们认为新时代乌兰牧骑精神主要包括创作精神、服务精神和敬业精神3个方面”。
麦丽丝:让乌兰牧骑精神薪火相传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蒙古影视文化事业该如何学习乌兰牧骑精神,更好地满足各民族的期待,让民族影视之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电影创作只有像乌兰牧骑一样扎根生活沃土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要知道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拥护什么、渴望什么,并努力在作品中反映出来,才能达到和受众的共鸣与共情,才能真正创作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作品,把乌兰牧骑精神落到实处。”麦丽丝说。
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是新时代的榜样马跃认为,对于千里草原深处的牧民来讲,乌兰牧骑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尖兵。乌兰牧骑队员跟着时代走、跟着生活走、跟着农牧民走,长年深入基层,繁荣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是全国文艺战线名副其实的榜样。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乌兰牧骑队伍“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为我们基层乌兰牧骑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作为一名乌兰牧骑队长,我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乌兰牧骑队伍。”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孟克吉日嘎拉说。
刘忱:为人民搭建广阔文艺舞台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乌兰牧骑就是内蒙古自治区依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践行社会主义文艺观的生动实践。”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刘忱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霍晓庆柴思源赵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