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2

年12月29日,“十三五”时期我区公共文化发展成就在呼和浩特发布。五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时代使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工作部署,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重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了群众文化获得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文化支撑。

一、强化政治责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推动文化系统自觉担负起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政治责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同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文艺作品、展览展示等,多维度、立体式、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传播新思想、激发正能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来,圆满完成“迎接党的十九大”“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疫情防控”等重大主题、专题宣传活动项,推出一系列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宣传报道、展览展示和文艺演出等活动,为推进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红色景区等成为全社会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年均举办各类集体教育活动多场次,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经受思想洗礼、感悟文化魅力。特别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蒙古文古籍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推出一批图书、视听、文艺作品,推动守望相助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扎根在各族群众心中,增强了各族群众增进民族团结、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强化基础建设,构建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五年来,我们坚持亲民、利民、便民,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建设了一大批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行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错时开放,增加延伸服务项目,让群众可用、好用、爱用。一是优化“三馆一站”布局。根据人口分布状况,合理规划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全区建成公共图书馆个、文化馆个、博物馆家、美术馆25家、苏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个、嘎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个,覆盖全区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每万人平均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和群众文化设施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契丹辽博物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二是推进“智慧广电”建设。着力构建有线、无线、卫星智能协同覆盖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建设广电光纤网络11万公里、微波线路.3公里;盟市级以上频道高清化率达85.7%,远超39%的全国平均水平;累计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68万户、直播卫星户户通万户建设任务,农牧民可免费收看68套电视节目、收听54套广播节目。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53%,提前一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任务。“智慧广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智慧广电”网络服务进村入户工程、固边工程被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推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微波综合应用试点建设、台站标准化建设成为全国标杆。三是因地制宜建设健身设施。落实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理念,把健身设施建设作为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和建设健康内蒙古的重要抓手,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国家北方足球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基地、内蒙古足球海南训练基地等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建成投运,新建了一大批体育公园、健身广场、户外营地、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等全民健身设施。全区体育场地总数量达到5.7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全区旗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93.3%,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90.8%。四是加强文物保护。落实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全区文物保护工作方案》,推出22项重大措施、实施37个国保单位保护工程项目,赤峰武安州辽塔、鄂尔多斯阿尔寨石窟寺、阿拉善黑城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扎实推进。落实国家关于长城、黄河文化保护的部署要求,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建设保护规划》《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物成为群众身边永远搬不走的文化遗产。五是加快云数字平台建设。顺应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大趋势,运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依托内蒙古极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技术领先、性能优良、安全便捷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初步构建起上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下与每一个移动终端连接、平台资源量快速扩充的数字化服务网络,数字广电、手机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线上健身、掌上旅游等广受群众青睐。

三、强化改革创新,提升惠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五年来,全区各级文化艺术团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改革创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各族群众送去欢乐和文明,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一是深化改革惠民。推动盟市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改革,推广“彩云服务”“鸿雁悦读”,让群众共享改革红利。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96万册,比年增加24.18%;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44万,比年增加52.89%;各级文化馆站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4.92万场次,举办各类展览1余场次,接待观众余万人次。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发文艺院团活力和动力。“十三五”期间,全区国有文艺院团通过举办“人民剧场”“草原文艺天天演”“百团千场下基层”“草原音乐周末”“戏剧展演月”等,累计开展惠民演出6万余场次,观众达余万人。二是推进创新惠民。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盲点、难点、堵点,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群众文化需求上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针对偏远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匮乏的实际,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覆盖范围达60多万平方公里,惠及农牧民多万人;在全国率先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牧区“智慧广电”宽带网络覆盖与服务工程,建成覆盖全区所有嘎查村的应急广播村村响体系,有效解决了边境、贫困地区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难问题,在助力固边兴边、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流动文化服务,为全区31个国贫旗县配备了流动图书车和流动文化车,推动流动文化服务进村入户。“十三五”期间,全区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18场次,观众万人次;流动书刊借阅多万人次,借阅万册次;利用流动文化车演出场次,观众近万人次。内蒙古博物院利用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在全区80多个旗县开展流动巡展多场。年,流动数字博物馆巡展团队荣获全国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团队奖。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推动文化体育场馆等配备无障碍设施,开展盲文图书借阅、“讲”电影等服务,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三是引导社会力量惠民。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个民间文艺团体为群众开展文艺演出场次。推进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活动常态化,全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到多支、9万多人,一大批民营网红书店、电影院、博物馆、演艺团等踊跃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全区旗县级以上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到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5.3万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大讲堂”“科学健身草原行”以及国民体质监测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四进”等活动,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健康指导服务。各级各类文化、体育、艺术团体成为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力量。四是引进国内外资源惠民。常态化开展与国内外演艺机构、展览馆、博物馆、体育组织的合作,先后引进荣获文华奖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一批优秀剧目、“南海一号”沉船文物展等一批重要展览、奥地利交响乐团等一批著名文艺团体、WCBA联赛等一批赛事,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新亮点。

四、推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让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我们把群众广泛参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坚持群众有所需、政府有所应,通过举办各类节庆、赛事等活动,带动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推广普及。全区各地陆续推出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多项,形成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文化活动项。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草原音乐节等公共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力不断提升,“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成功入选“年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一年一届的自治区农牧民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写生内蒙古美术作品展、“最美草原、亮丽北疆”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两年一届的全区“群星奖”评选、“守望相助、共创辉煌”中老年合唱艺术节等一系列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品牌。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呼和浩特、包头、通辽、满洲里等4个城市试点工作和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2个全区全民健身示范旗(区)活动各具特色,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组织举办全区首届(线上)亲子体育活动、第十二届全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全民健身“炫动之夜”展示活动、“全民健身日”宣传活动周活动、百县健身气功交流比赛、“体育健康助力扶贫”系列全民健身赛事等活动,引领全区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全区年平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余次,累计参与人数达万余人次,“欢乐草原·健康内蒙古”全民健身运动会、内蒙古草原休闲体育大会、“骑行内蒙古·畅游大草原”自行车骑游活动、呼和浩特马拉松等成为群众性体育健身盛会。特别是把足球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重点项目,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足球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足球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内蒙古足球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足球改革发展新模式。全区创建所自治区级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建成4个国家级校园足球实验县、3个全国满天星训练营、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所特色幼儿园,在8所本科高校建设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八个系列的校园足球分级杯赛体系,打造“蒙超、蒙甲、蒙乙”准职业联赛,组织举办“公仆杯”职工足球联赛和U系列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广泛开展“快乐周末一起踢”足球系列活动,年平均比赛近1.6万场次,直接参与人数达34万人次。足球频道上星播出,实现了除湖北、山东两省之外的29个省区市覆盖播出。同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也常态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力推动全社会文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五、强化精品打造,提升内蒙古文化影响力

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重要指示,打造文艺精品,推动形成“高原”不断提升、“高峰”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一是树好“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旗帜。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给全区乌兰牧骑队员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自治区颁布《乌兰牧骑条例》,出台《乌兰牧骑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年)》,设立全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为75支乌兰牧骑配备演出大巴车、为国贫旗县和“三少民族”自治旗配备演出中巴车,支持25支基层乌兰牧骑建设排练厅,新建乌兰牧骑宫,举办乌兰牧骑艺术节、“一切为了人民·乌兰牧骑月”主题活动和全区乌兰牧骑交流演出等活动。组织编撰乌兰牧骑原创经典作品名录,复排经典60余部。全区乌兰牧骑牢记总书记嘱托,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每年深入基层演出多场次,通过“网上乌兰牧骑”开展文艺直播余场次、政策宣讲0余次、在线培训余场次,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欢迎和高度赞誉。二是打造舞台精品。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排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民族歌剧《江格尔》等7部作品入选庆祝建党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荣获第16届文华大奖,舞剧《骑兵》荣获第12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三是打造广电精品节目栏目。在全国率先实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栏目创新创优三年行动计划,连续举办6届内蒙古广播影视奖评选活动,评选优秀作品项,78个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和作品获各类国家级奖励或专项扶持。四是推出内蒙古文物精品。内蒙古博物院《大辽契丹》《天骄蒙古》展览分获、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五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累计派出个团组,赴60多个国家开展“欢乐春节”演出活动,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扎实推进“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译制播出了我国一批优秀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纪录片等,中国影视剧在蒙古国的市场份额从7%提升到23%。

六、强化文旅融合,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色,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让游客充分感受内蒙古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一是加大惠企利民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支持政策,为文旅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条件。尤其是统筹疫情防控和文旅业恢复发展,制定《关于支持文旅产业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减免门票、缓交社保金等10项惠企利民措施,投入1.4亿元支持资金,促进旅游市场全面恢复。预计“十三五”时期,全区旅游人数达6.58亿人次,比“十二五”增长69%;实现旅游总收入可达亿元,增长%。二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十三五”时期,成功创建满洲里市、康巴什区、二连浩特市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克什克腾旗、阿尔山市等15个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累计创建3A级以上景区家,其中5A级景区6家;创建个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聚集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嘎查)单位,24个村(嘎查)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嘎查);打造条春季游、自驾游、乡村游、红色游、马文化游、研学游等精品线路。三是加快发展四季旅游。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带动三亿人上冰雪”号召,借助承办“十四冬”,建设了内蒙古冰雪运动中心、牙克石滑雪场等一批冰雪运动场馆场地,大力推广普及冰雪运动项目,推出冰雪那达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呼伦贝尔(海拉尔)冬季英雄会、“助力冬奥”冬季冰雪运动会等冰雪季系列活动,内蒙古成为中国冰雪旅游的新热点,仅年冬季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余万人次。四是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展精品演艺、文创和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各类文艺团体驻场演出实现常态化。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出品的大型马舞剧《千古马颂》,累计演出场,接待观众34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连续两年举办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手工艺和文创旅游精品博览会,推出文创旅游商品余款,“草原茶道系列”文创产品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发布“呼和浩特传统10味”“赤峰12峰味”等12盟市美食IP,举办“内蒙古味道”国际蒙餐创意大赛和品牌发展峰会,“内蒙古味道”成为自治区文旅又一特色品牌。推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与东三省体育和旅游部门联合成立“东北区域体育旅游联盟”,举办内蒙古国际马术节、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等特色赛事。其中,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年汇聚车辆约32.8万台次,游客约86.3万人次。五是开展旅游国际合作。成立“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发展联盟成员20个,举办“万里茶道”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论坛、旅游博览会,开行“草原之星”、“万里茶道”跨境旅游专列,连续组织中俄蒙三国青少年旅游夏令营、“万里茶道”自驾车集结赛、中俄蒙冰雪节暨中俄蒙三国选美大赛,推出7条跨三国自驾旅游线路,“万里茶道”被原国家旅游局评为全球推广十大品牌之一,满洲里成为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

七、强化支撑保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自觉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年)》《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考核办法》《内蒙古“智慧广电”建设方案》《内蒙古“智慧广电”网络服务进村入户和“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实施方案》《关于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使各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政策到位、措施有力。二是强化投入保障。各级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列入优先保障范围,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区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8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加96.1亿元,增长22.3%。其中:文化和旅游支出亿元,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支出.2亿元,体育支出75.6亿元。三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实绩考核,自治区人大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自治区政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调研,各级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描绘了“十四五”宏伟蓝图和年远景目标,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时期。我们将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公共文化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打基础、抓重点,突出实、力戒虚,不断提升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推动文化强区建设、文明内蒙古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