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创造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自治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沿着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内蒙古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始终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成为祖国北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内蒙古力量。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跨越。全区生产总值从年的58亿元增长到年的1.6万亿元,年均增长11.7%,期间,到年连续八年增速“蝉联”全国第一,到年跻身“万亿元俱乐部”;人均生产总值6.4万元,排名从年的全国第17位跃居到年的第9位。财政“蛋糕”不断做大,收入分别在年、年和年跨过十亿元、百亿元和千亿元大关,到年达到.2亿元,比年增长.9倍。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规划建设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累计培育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内蒙古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实验室,煤直接和间接液化、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等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型乳业、羊绒、稀土加工工艺全球领先。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年的32.7:45.4:21.9演进为年的10.2:39.8:50。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年粮食产量达到亿斤,比年增长5.5倍,连续五年稳定在亿斤以上;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伊利、蒙牛、鄂尔多斯、蒙草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乳业成为超千亿级产业。第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涵盖41个所有行业大类的工业体系已构建成型,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年增长.7倍;汽车制造、光伏发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规模优势;云计算服务器装机能力、煤炭、稀土化合物和煤制油、甲醇、天然气等产能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年增长.7倍,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5.8%,比年提高44.8个百分点,成功培育上市企业32家,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新增5A级旅游景区3个、总数达到5个,旅游业保持高速增长,电子商务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成为消费领域增长最快的新型业态。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年民营企业数量超过30万家,注册资本超过2万亿元,民营经济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3%、固定资产投资的52.6%、税收的68%、进出口总额的76%、新增就业岗位的79%、市场主体的97%,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2%,分别比年、年提高40.2个和4.3个百分点。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全区苏木乡镇沥青水泥路通达率和综合文化站、健身活动场所、卫生院覆盖率均达到%,嘎查村分别达到%和96%、86%、%。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发了指导意见和总体规划,各项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东部五盟市地区生产总值年为26.2亿元,年达到亿元,年增加到.3亿元,发展步伐加快;呼包鄂三市占全区经济总量比重由年的31.7%提高到年的56%,辐射带动作用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发展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年底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9.9万公里,是年的11倍,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里程均居全国前列,全区99%的旗县通高速和一级公路;铁路运营总里程超过1.4万公里,是年的8.8倍,居全国首位,各族群众翘首以盼的呼市到北京高铁将于明年全线贯通;民用机场达到27个,实现盟市运输机场全覆盖。信息通信业发展迅速,年互联网上网用户.3万户,比年增长13.9倍。实施了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建成电力外送通道千伏11条、千伏3条、0千伏2条,跨省外送电量居全国第一,有力保障和推动了全区经济跨越发展。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政府承担的经济和生态领域改革项,需出台改革成果条,已出台条,重点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结构性减税等改革事项,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减轻企业负担.9亿元。其中,自治区“八张清单”、电力体制改革、水权交易、足球改革及和林格尔新区“企业零跑腿”、开鲁县“一次不让跑”等走在了全国前列,有效激发了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强劲动力。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年的亿美元。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年一般贸易比重上升到57%,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75.5%和52.8%。口岸优势明显,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对外开放口岸18个,国际航空口岸4个,满洲里、二连浩特成为我国对俄对蒙最大陆路口岸,年全区口岸进出境货运量万吨、客运量万人次;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满洲里、二连浩特过境中欧班列列,过货量超过13万标箱,有效发挥了向北开放桥头堡作用。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内蒙古把加强生态保护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多亿元,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达到21.03%、44%。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年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达到85.3%,在京津冀及周边7个省区中,内蒙古是PM2.5唯一达标、改善幅度最大和空气优良天数最多的地区,沙尘暴由—年平均每年的1.6天下降到—年的0.5天。探索开展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试点,打造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坚盾”。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福祉极大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亿元,年均增长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农牧民收入由元增加到元。—年投资亿元,改造棚户区住房.6万套,圆满完成了北梁、阿尔山、铁南棚户区改造工程,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年的7.2平方米提高到年的32.66平方米;年以来投入亿元,改造.6万户农村牧区危房,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改善。城镇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1辆、电脑62.2台,分别比年增长33.2倍和4.6倍;农牧民用于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比年提高2.6个、5.3个和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贫困人口由年的万人减少到年底的37.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9%降至2.62%。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年以来投入5亿元,全面普及了城乡义务教育,独立设置的民族中小学校达到所,高等院校发展到53所。文化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后,极大激发了乌兰牧骑的激情和干劲,有力促进了全区民族文化建设。截至年底,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9.2%。健康内蒙古建设成效显著,医疗卫生年投入由年的万元提高到年的.2亿元,占GDP的比重由0.8%提高至5.6%,全区卫生机构达到2.42万个,是年的6倍。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开放再扩大、工作再抓实,努力创建新时代的模范自治区,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发布会期间,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龚明珠、财政厅厅长张磊、统计局局长潘志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在全方位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如何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发展开放型经济?

龚明珠:感谢提问,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也就是内蒙古对内对外开放基本情况。一是对内开放方面。内蒙古与国内各省区市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由来已久,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围绕京津冀、环渤海、东北振兴、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自治区主动“走出去”相继与北京、天津、广东等14个省区市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搭建和完善合作体制机制、推动重点领域开展经贸往来、构建区域间立体化交通网络、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等方式,推动内蒙古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全方位加强招商引资,多年来借助广交会、西博会、厦洽会等展会平台向国内外客商宣传内蒙古,年以来,内蒙古引进国内各省区市投资项目1.5万个,累计到位资金2.3万亿元,占同期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四分之一以上。二是对外开放方面。内蒙古利用外资从9年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低水平、低层次向高水平、高层次不断发展的历程。9年,现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伊克昭盟羊绒衫厂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了内蒙古第一笔外资。经过40年的发展,截至年底,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在营外资企业家,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境外投资量质双升,截至年底,全区累计核准设立境外投资企业家,中方协议投资额59.31亿美元,实际投资总额亿美元。伊利集团收购新西兰大洋洲乳业项目,被国家肯定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典范。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下一步改革开放的思路和举措。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对于内蒙古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自治区将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胸襟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内开放方面,继续巩固和深化已建立的优良合作关系,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产业对接,促进合作共赢。更加积极主动增强和拓展新的合作关系,研究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推动与更多的省区市建立务实合作关系。对外开放方面,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一步营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促进内蒙古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实现以高水平开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内蒙古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投资高端产业、高技术产业,发挥企业优势培育国际竞争力。

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经济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潘志峰:谢谢你的提问。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新业态新要素不断涌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是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蒙古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2.5%和12.6%,均大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年提高28.1个百分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服务业贡献率年均提高9个百分点。

二是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年增长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消费新业态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近几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乡村零售额速度超越城镇。乡村零售额增速由年低于城镇0.6个百分点发展到年快于城镇2.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发展。年,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同时,工业技改投资增长较快,年均增长9.9%,比同期工业投资高2.5个百分点。

三是区域结构协调性增强。西部地区迅速崛起,对全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其中,呼包鄂GDP总量占全区比重比年提高24.3个百分点,在促进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方面走在自治区前列。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动力正在积聚。

四是城乡发展形成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城镇人口增长了2.9倍,从年开始,超过乡村人口。城镇化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年,城镇和农牧区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比年下降3.4个和9.5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倍差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由年的2.97缩小到年的2.83。

五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繁荣发展。经过40年的发展,内蒙古所有制结构实现了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深刻转变。民营经济在主要经济领域优势明显。截至今年9月末,全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各类市场主体的九成多,创造了近六成的GDP,上缴了七成多的税收,吸纳了城镇八成多的新就业人员。

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价格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改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未来价格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龚明珠: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价格改革与其他改革配套推进、逐步深化,先后经历了“改革计划价格管理体制”“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完善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四个阶段。价格改革的稳步推进,逐渐实现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起到了关键作用。

年之后,内蒙古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价格机制改革,进一步大幅缩减政府定价范围,动态修订定价目录,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目前只剩下13大项60小项,市场调节价格比重超过97%,基本建立起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和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在这些领域,我们全面推动电力、天然气、医疗、教育、旅游、环保、交通运输、涉企收费等专项价格改革,通过建机制、定规则,实现管细管好管到位,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价格改革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我们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改革中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例如:通过“菜篮子”工程、“绿色通道”政策等措施提升价格总水平调控能力,使粮、油、肉、蛋、菜、奶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实现平稳运行;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累计发放补贴款近14亿元,在物价涨幅较高时有力保障了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实施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政策时,对困难家庭给予免费电量等补贴;稳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院药品加成;大幅下调通信资费,使手机上网普及到身边每个人;放开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非基本服务价格,不同市场主体进入并形成充分竞争,供给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大家有了更多更好地选择等等,可以说价格改革惠及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价格改革努力的方向。下一步的价格改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能源、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健全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构建现代化政府价格管理体系,完善遵循规律、有度有效的价格调控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的定位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充分表明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作用。那么改革开放40年来,自治区的沧桑巨变映射到财政上最突出的是什么?

张磊:谢谢提问!回望过去40年,伴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全区财政事业也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由吃饭型财政到生产建设型财政、再到公共财政的历史性转变,正大踏步向现代财政迈进。这其中的每一个坚实足迹都有着深深的改革印记,都清晰地勾画出一条脉络,那就是财税制度改革始终置于全区改革开放大棋局中,是改革的“先手棋”和“当头炮”;始终服从服务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全区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的主要驱动力,进而也带动财政收支如滚雪球一般持续做大做强,实现了与经济发展伴生伴长,释放了一个个“民生大礼包”,让全区群众切身感受到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的发展。

40年间,全区财政收入由年的6.9亿元增加到年的.4亿元,增长了.9倍。中央对内蒙古各类转移支付由年的15.5亿元增长到年的亿元,增长了倍,占全区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到51.7%,相当于每花的元财政资金中就有51.7元来自中央财政。在此带动下,全区财政支出也由年的18.7亿元几何级增长至年的.1亿元,增长了.8倍。其中,迈上第一个千亿台阶用了31年,而连续迈上后三个千亿台阶仅用时8年。

财政蛋糕做大后,最直接受益的就是老百姓。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一再强调“财力再紧也不能紧民生、再难也不能难百姓”,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仍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连年拿出60%以上的财力投入到民生上,民生支出累计达到亿元,年均增长6.8%。对于涉及民生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坚持“骨头缝里剔肉”,多方筹措近亿元予以保障。在保障“三大攻坚战”上,更是不遗余力,保持高体量、大强度投入。年以来,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保护资金.2亿元,防治并举推进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重点领域生态建设。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亿元,仅年就达到.9亿元,较上年增长28.6%。无论是资金总量、增速还是投入强度都位居全国前列,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枪支弹药”。在庞大的财政支出之外,年以来,自治区还累计发行政府债券亿元,既有效缓释了政府债务风险,也筹措了大量资金补短板。这一个个跃动的数字,不仅直观反映出财政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从侧面映射出人民群众直线上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内蒙古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