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全国政协委员、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哈斯塔娜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红色嫩芽”的意思,所以我们被称为“红色文艺轻骑兵”。年6月,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在美丽的苏尼特右旗草原上。成立之初只有9名队员、4件乐器、两辆勒勒车。蓝天就是幕布,草原就是舞台。由于草原上人口分散,常常十几个牧民就是我们的观众,有时只有一个牧民观众,我们也照样演出。记得有一次在下乡的路上,正好经过一个放羊的地方,一个牧民看到了我们,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我们就停下来为他一个人表演了节目。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乌兰牧骑从成立到发展壮大,一直贯彻着“牢牢扎根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过去,大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乌兰牧骑队员们下乡都是坐牛车、坐马车,甚至徒步。一走就是一个月,甚至几个月。跟广大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自编自演各类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农牧区生活和广大农牧民的心声。

乌兰牧骑老队员曾跟我们讲:“那时候下乡,要带理发的推子,带各种图书,还有修理工具。有的老乡头发长了,我们就给他理发;有的老乡喜欢看书,我们就拿出书来给他们看;老乡家里的收音机坏了也给修。帮牧民剪羊毛、盖羊圈……这些都是我们的服务内容。”而且乌兰牧骑从建队开始,服务农牧民群众就有“三个不能走”的传统,就是:“水缸不挑满,不能走;院子不扫净,不能走;粮票钱不交齐,不能走。”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是任何媒介形式都无法替代的。无论是在农村牧区、企业学校,还是在机关单位、军营警营,经常是乌兰牧骑的演出都结束了,观众还不愿意走。

如今,新一代的乌兰牧骑队员也没有忘记前辈们的好传统。乌兰牧骑和其他文艺团体不一样,我们的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我们把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融为一体。正因如此,草原上的牧民特别喜爱乌兰牧骑。有一次,我们的演出快要结束了,忽然一下子又来了很多观众,说他们是从10公里以外专程赶过来的。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们收到通知时间晚了,加上交通不方便,有的牧民只能选择骑马过来。牧民们一再请求说,能不能再演一会儿。我们也很想满足观众的愿望,但是眼看着太阳就要落山了,我们没有灯光设备,天一黑,大家就看不见表演了。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开车来的牧民们自发组队,把汽车围成半圆形,打开车灯给我们照亮。就这样,我们又演了半个多小时。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蒙古族的许多歌曲、舞蹈都是表现大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劳动和情感的。这样的作品不深入草原、不了解牧民的生活和思想,是完全创作不出来的。比如我们在外地演出的时候,有一些高校毕业的舞蹈演员会对我们说:“你们这个舞蹈动作太小,蒙古族人是威武、豪迈的。”其实,蒙古族女性特别含蓄,大家认为蒙古舞都得特别豪放,有些片面,男人可以动作大一些,女性的舞蹈动作实际上是轻柔灵巧的。

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勉励我们在新时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时代在变,但是乌兰牧骑“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的优良传统没有变。现在基础设施好了,交通工具也好了,我们可以去到更偏远的农村、牧区,让那些以前看不到文艺演出的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就看到丰富多彩的演出,也让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基层的每个角落。现在,我们坚持每年为农牧民演出场以上。去年,我们演出了场,其中下乡惠民演出场。在基层演出时,我们还把耳闻目睹的生活故事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今天,草原上的各族群众,依然称我们为“玛奈乌兰牧骑”,汉语意思是“咱们的乌兰牧骑”,这个称呼的分量如同黄金般珍贵,这是牧民群众对乌兰牧骑的真情。所以,乌兰牧骑就是要到人民中间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