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牧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艺工作队。年恰逢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充分肯定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勉励乌兰牧骑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年9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高票表决通过乌兰牧骑条例,乌兰牧骑从此迎来了法治化发展新阶段。

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奔走着这样一支特别的队伍:他们迎风雪、冒寒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他们创作了一个又一个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他们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成为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们,就是乌兰牧骑。

年恰逢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充分肯定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勉励乌兰牧骑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乌兰牧骑这种直接为老百姓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文艺活动永远不会过时,要继续大力提倡、支持、扶持和推广。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年9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国内首部关于乌兰牧骑的地方性法规,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部解决文艺团队建设、保护、发展问题的地方性法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此,乌兰牧骑迎来了法治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于年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诞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最初,9名牧区青年驾着1辆马车,手拿5把乐器、2块幕布和3盏煤气灯组建第一支乌兰牧骑。如今,内蒙古共有乌兰牧骑75支队伍、多名队员,累计创作演出1万余个节目,行程多万公里。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队员在草原上表演节目(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乌兰牧骑的创建和发展,是党的文艺路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扎根基层,走进农村牧区和厂矿社区,发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创作演艺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丰富广大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乌兰牧骑的发展,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深情厚爱。毛泽东主席3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周恩来总理12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邓小平同志为乌兰牧骑题词:“发扬乌兰牧骑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充分肯定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说到,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年7月,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这个地方总结出来的经验,很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文化市场发展满足群众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但乌兰牧骑这种直接为老百姓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文艺活动永远不会过时,要继续大力提倡、支持、扶持和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赋予了新时代乌兰牧骑新的使命,为乌兰牧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立法工作全面铺开

6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农牧民需要乌兰牧骑,乌兰牧骑也离不开农村牧区、离不开农牧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内蒙古先后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为乌兰牧骑发展提供保障,但随着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少政策已与时代脱节。与新时代新要求、广大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新期待相比,乌兰牧骑事业存在一定差距,经费短缺、编制不足、人员老化、进出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乌兰牧骑的发展,迫切需要地方立法予以保障。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迅速启动立法工作,将乌兰牧骑条例确定为年重点立法项目。

没有国家层面的法律作指导,也没有其他省区可借鉴的同类立法实践,乌兰牧骑立法工作难度很大。年至年上半年,调研组深入自治区部分盟市旗县,了解乌兰牧骑发展的现状、困境以及队员的诉求等,召开十几次立法座谈会和论证会,并通过《内蒙古日报》、内蒙古人大网站、政府网站、自治区人大代表邮箱、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公开征求各方面意见。

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开展乌兰牧骑条例立法调研。摄影/萨如

对于乌兰牧骑条例,社会各界予以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