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成林超张逸之
3月13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的野生动植物救助站,管护员特古斯在饲喂马鹿连振摄/本刊 ◇农业部门觉得野生动物不归他们管,林业部门没有检疫权力,又缺乏检疫力量,部门之间仍有监管真空 ◇“在酒店冰柜里发现可疑肉品,看起来像果子狸,但头部已经没有了,说是牛羊肉也很像。”基层执法力量捉襟见肘,面临操作性执法难题 ◇“家里冰箱里还有老鼠干,售价一斤70到80元不等。”让食客不再抱有猎奇心理,需要执法宣教并举 随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制度确立,大部分以食用为目的的陆生野生动物驯养产业即将被禁。但是,由于部分现有野生动物或被纳入畜禽管理范畴,以及科研、药用、展示等需求并未被禁,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仍将部分存在,把严相关产业执法链条上的各道关口至关重要。 监管真空亟待堵住 依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模养殖要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前要办理《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并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疫手段。但是,记者在福建省内走访10多家果子狸、竹鼠、蛇、豪猪等养殖场时,都没有看到消杀、隔离等防疫手段。 这些养殖场多为年后建成,有的选址在水源地、居民区旁,有的直接由民房改建而成,均不符合相关防疫规定。尽管如此,仍有个别养殖场曾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记者在这些养殖场里了解到,这里每年宰杀成千上万只野生动物,运送到周边地区餐桌,但几乎都没有向农业部门申报过检疫流程。“一般一次就宰杀几只,然后直接送到客户手里,没有人来检疫。”一位竹鼠养殖大户坦言。 一套本该成为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屏障的防疫检疫制度,为何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农业部门觉得野生动物不归他们管,林业部门没有检疫权力,又缺乏检疫力量,部门之间仍有监管真空。”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胡慧建说。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也多次听到相关部门之间推诿:林业部门认为,自己只负责野生动物繁殖驯养的发证,防疫检疫是农业部门的责任;农业部门认为,目前动物检疫采用申报制度,如果农户不申报检疫就上市销售,他们也没有办法。 胡慧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胡德夫等受访专家认为,当前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由“林业部门发证,农业部门检疫”的管理模式亟待改变。应加强部门间分工协作,如农业部门的防疫检疫单位应参与前端入口把关,林业部门应与农业部门分享基础数据,并配合农业部门进行防疫检疫工作等,清除管理盲区。 同时,记者调研发现,在实际操作中,相关检疫规程和标准的缺失也导致对野生动物病种的有效筛查难以落实。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王烤其说,当前对野生动物检疫病种,仅限于家畜家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目录。“如此出具的《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只能证明家畜家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合格,而无法证明其他未知病种合格。” 记者调查发现,相比家畜家禽,我国野生动物基础研究薄弱,尤其是对大量野生动物品种的疫病、种源、病毒等底数不清。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友铃、胡德夫等专家建议,应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对有一定养殖规模、利用历史、技术成熟的野生动物物种加强基础研究,并由国家层面推进宏病毒测序,建立本底数据库。 他们认为,“无论是出现新病毒,还是鉴别野生或家养,都可以通过与数据库资料进行比对而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够在疫情发生时更快、更科学地认识病毒,也能为基层执法提供科学依据。” 基层执法力量捉襟见肘 记者观察发现,部分野生动物长期被食用,已形成稳定消费市场,即使人工繁育被禁,非法捕猎、交易、食用等行为短时间内很难禁绝。 “抓蛇、棘胸蛙等一般是深夜行动,凌晨三四点下山,漫山遍野都可以作案,隐蔽性极强,查获难度大。”宁化县林业局副局长邓时斌告诉记者,基层执法力量本来就长期维持紧平衡,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后扩大查处范围,将更加捉襟见肘。 交易和食用环节同样面临操作性执法难题。进入销售市场后,人工繁育和野外捕杀的同一种野生动物,很难在技术层面作出鉴定和区分。 一位福建山区县森林公安局局长举例说,“在酒店冰柜里发现可疑肉品,看起来像果子狸,但是头部已经没有了,说是牛羊肉也很像;野山羊的肉剁碎了之后,很难发现与家养羊之间的区别。” 对此,专家呼吁对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陆生野生动物养殖企业,推广个体可溯源、场地可管控、数据可记录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可借鉴在畜禽、水生动物养殖领域已经成熟的生物标记技术,例如通过在动物体内植入微芯片、打耳环、套脚环等方式,确保每一只人工养殖动物的唯一性,检查时只需扫一扫就能验明身份,让来自野外捕杀的动物现出原形。 胡慧建还建议,“建立智能化监管平台,公布合格的人工繁育养殖厂名录,联通摄像头进行可视化远程监管。” 另一个执法难点,是对非法制造捕猎工具的源头打击。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公安局森林分局局长张雄彬介绍,目前对非法捕猎的处罚十分严厉,但对非法制造捕猎工具的处罚相对较轻。“一些简单的粘网、兽夹,老百姓在家就能造出来。如果违法成本太低,这类违法行为很难禁止。” 有基层执法人员对记者说,“野外捕杀动物需要野猪夹、捕鸟网等特殊工具,目前管控不严,有的地方就在路边大摇大摆地摆摊售卖。执法人员拼命收,商贩却在拼命卖。” 对此,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尽快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惩戒措施,对非法捕杀等行为产生有力震慑。 执法宣教并举破除滥食陋习 没有买卖,没有杀害。切断野生动物黑色交易链,除了要加强重点执法,管好餐馆酒店、农家乐、会所等野味消费场所,还要配合柔性执法和科普宣传教育,引导部分迷信野味养生功效的群众“改邪归正”。 在闽西客家某县,食用以田鼠和山鼠制作的老鼠干是当地风俗。3月初,记者在该县市场上走访时发现,干货摊位上已看不到老鼠干。但仍有摊主告诉记者,家里冰箱里还有一些,如果需要,可以取来卖给记者,售价一斤70元到80元不等。 当地一名干部坦言,“要求党员干部不吃野味相对容易,但要让老百姓一夜之间全部不吃很难。”他建议,应加强宣传教育,并可设立缓冲期,让老百姓逐步接受适应。 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建议,将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陆生野生动物和传统水产业动物移除出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加强科普教育,让群众认识到常见畜禽已经提供了足够营养,不要再对“野生动物”抱有猎奇心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