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26日电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内蒙古篇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内蒙古自治区最东端的大兴安岭,最西端的额济纳胡杨林还在沉睡。边境线绵延多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守望着祖国北疆,犹如昂首奔腾的骏马。
对于这片美丽辽阔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两次深入内蒙古考察调研,连续五年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内蒙古的发展擘画蓝图、明确路径。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落实总书记嘱托,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07:57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年寒冬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锡林浩特牧民中间,同大家一起看赛马,听长调,赏歌舞。在传统的“五畜祈福”仪式上,他用无名指蘸着鲜牛奶弹了三下,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牧民巴雅思古楞每每回忆起那个场景,觉得格外温暖:“总书记同我们各族群众心连着心。”
时光流转,深情不变。
5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内蒙古考察。年7月15日,在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察看少数民族服饰、用品展示,观看社区居民表演民族歌舞。这个社区有居民一万多人,其中蒙古族、满族、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居民近人。
“总书记很关心社区基层党建、民族团结融合等情况,强调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临潢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打造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社区大家庭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这是年7月15日拍摄的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的民族融合小课桌。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立足内蒙古现实发展条件和历史发展脉络,经过深入调研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提出清晰的战略指引:
——“对内蒙古来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
——“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念兹在兹,必有回响。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年5月,内蒙古制定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首次颁布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全区已实现国家统编教材“应推尽推”,民族幼儿园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保育教育,有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内蒙古一直走在民族团结进步前列。”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扎那是这片土地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的传播者和见证者,他不无骄傲地说,“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走,民族团结之花只会越开越盛。”
表演者在锡林浩特市游牧文化节·白音锡勒牧场建场70周年那达慕开幕式上表演传统舞蹈(年8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的一件大事。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上的羊群在觅食(年9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副场长柴树岭经常想起年那个盛夏的午后。
“总书记顶着大太阳,来察看林木长势情况,还问了我们护林员的工作、生活情况。”柴树岭说,总书记叮嘱要守好这方碧绿,这三年来我们已累计造林超过亩。
这是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景色(年7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具有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景观。
年以来,呼伦湖的保护治理工作、阿拉善盟腾格里工业园区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严肃处理整改,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这是内蒙古阿尔山天池风光(年7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污染与治理博弈,问题与机遇并存。处在“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该怎么走?
年考察内蒙古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出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搞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建设;一条是积极探索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牧民玛吉格的儿子钢苏格拉在草原上放羊(年9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找准路径,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统筹考虑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各盟市资源环境禀赋,合理优化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将全区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经过持续保护,内蒙古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23%和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
“环境好不好,候鸟先知道。现在每年有约万只鸟类迁徙经过乌梁素海或在此地繁殖。”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副主任包巍说,乌梁素海的生态治理由“治湖泊”转向“治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这是年10月25日在乌梁素海拍摄的候鸟。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像蒙古马一样一往无前
万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北疆,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多万各族同胞并肩奋斗的热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这片热土既要保持美丽的生态,也要建成幸福的家园。
这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乃林高勒的草原风光(年7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5月,大兴安岭林区腹地的阿尔山市积雪未融,坐在温暖的回迁楼房里,棚改居民郭永财再也不担心晚上会被冻醒。“总书记关心老百姓的住房问题,现在我们告别了‘板夹泥’房,想邀请他到新家坐坐。”
这是阿尔山市一处棚改集中安置点(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年隆冬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的家中,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看到群众住房比较困难,他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8年来,阿尔山市改造棚户区房屋户,所有棚户区居民全部“出棚进楼”。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牧民在驱赶马群(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改善问题。他曾在蒙古包中,同锡林郭勒盟牧民玛吉格一家拉家常。聊天中,玛吉格老人反映当地有的牧户在用电、通行上还有些困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当地党委和政府作出规划,努力加以解决。玛吉格的儿子钢苏格拉说,现在电通了,路也修到了家门口。
连续五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以“脱贫—巩固—衔接—振兴”为轴,为内蒙古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指明方向;依据“外接俄蒙、内联八省”区位优势,为内蒙古找准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
这是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厂区(年4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提出清晰的总体发展目标,已成为草原儿女共同心愿和发展动力之源。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内蒙古不待扬鞭自奋蹄。到年实现粮食生产“十八连丰”,畜牧业生产“十七连稳”,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突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逐步摆脱对“羊、煤、土、气”的依赖,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六成,正着力打造一批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实现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
这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宝力根苏木的一处那达慕会场(年7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的比喻勉励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内蒙古各族儿女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像蒙古马一样吃苦耐劳、苦干实干。
牧民在兴安盟那达慕参加赛马比赛(年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文字记者:于长洪、张丽娜、魏婧宇
视频记者:吴念、达日罕、张晟、叶紫嫣、王雪冰、贺书琛、邹俭朴、朱建华(报道员)、朱星然(报道员)、郝越凡(报道员)
编辑:胡碧霞、邱世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