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冬,妹妹第一次回京探亲。全家喜出望外,热闹劲儿犹如过节。然而,十几天的假期转瞬即逝。考虑到天寒路远,母亲遣我陪伴妹妹踏上返程,送她回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宝格达乌拉公社沙如塔拉大队。李铁钧资料图新华社供图摄:邹予自北京出发,经集宁、赛罕塔拉、苏尼特旗,至夏里乌苏,一路风尘与严寒。近两天半的火车、汽车行程结束后,我和妹妹开始艰难徒步。冬季的内蒙古大草原,早已冰雪覆盖,远处望去,尽显辽阔、静谧。偌大个草原,只有我和妹妹头顶皮帽、双肩背包、身着皮大氅(即白皮板朝外、皮毛朝内、过膝的长大衣),脚穿长筒厚毡靴,默默地、气喘吁吁地踏着深雪赶路。雪,把草原夏季的小路和车辙覆盖得无影无踪,增加了我们行进的难度。妹妹一直在前面探路、辨认方向、寻找目标……她一声呼喊,打破了我的担心:“哥,前面的浩特儿(一宅一户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家!”我和妹妹三步并两步地奔向前面的蒙古包。这家主人——蒙古族“额吉”(相当于汉族“大妈或大婶”的称谓)看到妹妹,急忙迎上前,把妹妹搂在怀里又是贴脸颊又是寒暄。进家落座,额吉给我倒上一杯浓香的奶茶,热情地和我聊了起来,妹妹自然当起了翻译。额吉夸奖妹妹勤劳、肯学,也很能吃苦,说:“她就像我女儿一样,我们是一家人。”当我和妹妹把从北京带去的糕点、糖果和他们爱吃的酱菜一一送上,额吉恭敬地站起身,双手接过并连声道谢。妹妹专门给他们带去的望远镜,令他们喜出望外。入睡时分,额吉特意为我备了一条大皮被(多张羊皮毛缝在一起的被子),她微笑着对我说:“孩子,来到草原,不能让你受冻。”次日,为迎接我的到来,额吉家特意宰了一只肥羊,以示款待和接风。这一家人平易、坦诚,没有多余的客套儿,我很快便融入到他们暖暖的情谊之中。在额吉家饮食起居,我初步观察、了解了牧区的生活。就说每天饮用的奶茶吧,每日清晨,额吉把户外的存雪(冬季主要用水来源)一盆盆铲出,倒入蒙古包内牛粪灶上的大锅里,再取干牛粪把灶点燃,当雪被烧成开水时,再将一个装满红茶的大纱布包放入锅里煮,待茶香溢出,取出茶叶袋,把挤好的牛奶入锅煮沸成奶茶,就是牧民们每天的“饮用水”了。我还看到额吉每天要承担做饭、拾荆条(引燃牛粪用)、拾牛粪等繁琐家务,那是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劳作。牧民家的青壮年个个威武英俊,早霞之际,他们赶上羊群、牛群,带上干粮,骑马放牧,扬鞭而去;日照西斜,听到由远而近的羊群、牛群的蹄声、叫声,便知他们放牧归来。每每,下马后,他们会饶有兴致地从宽大的蒙古袍中掏出买回的美味佳肴或零星日用品。有时晚餐后,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会颇有兴致撂上几跤,胜败无忌,不亦乐乎。在草原牧区生活了十几天,我亲手体验了拾牛粪,学会了把荆条切段再劈成荆条花(用以每日清晨引燃牛粪灶)。每一个生活细节的参与,都使我明白了牧区生活的乐趣与艰辛。返京前,额吉一家为我准备了牧区的羊肉、蒙古族的面饼,我一再致谢,额吉爽快地说:“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一家亲!”质朴的话语,言简义深。分手之际,额吉扶我上了骆驼,亲吻我的脸颊并用简洁的汉语说:“一路平安!再来!再来!”我频频点头,眼泪夺眶。至今,我仍然时常想起美丽富饶的“阿巴嘎”,想起慈祥可亲的额吉一家。(原标题:草原牧区行)来源:北京晚报编辑:TF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