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定
年,周宣帝去世,静帝8岁继位,外戚杨坚受顾命辅政。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建立隋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又一个强大而短命的统一王朝,从其建立到年被唐王朝所取代,仅持续了37个春秋。
隋王朝虽然很短命,却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结束了十六国、南北朝以来的混乱割据局面,再一次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强大的隋王朝所积淀下来的历史成果,为后来大唐帝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五汗并立
年,正是隋文帝杨坚开基立统的开皇元年,突厥佗钵可汗病死了。
佗钵可汗一直对哥哥木杆可汗舍子立己感激不尽,去世之前,他对自己的儿子菴罗说:“我的哥哥去世的时候没有立他的儿子大逻便,而是把大汗的位置传给了我。我死之后你们也应当让位给大逻便。”
佗钵可汗死后,国人根据他的遗嘱将立大逻便为大可汗。有一部分贵族站出来反对,原因是大逻便的母亲出身卑贱,而菴罗却出身高贵,一向为突厥国人所敬重。
这时,乙息记可汗的长子摄图扬言:“如果是立菴罗为大可汗,我就以兄弟的礼节服属他。要是立了大逻便,那我就严守领地,以锋利的刀和长矛来对付他。”
摄图这番话明显是反对大逻便当可汗,宣称大逻便出身不高的幕后主使人可能就是他。由于摄图在他们这辈人里排行最长,统领汗国东面的部落,而且雄勇过人,所有的人都不敢站出来反对,只得听从他的提议,立菴罗为可汗。
大逻便没有被立为可汗,心中充满了怨气,他心里很不服菴罗,常常派人前去辱骂。菴罗无法制服大逻便,打算让位给摄图。大臣们经过讨论认为,四大可汗(乙息记可汗、木杆可汗、褥但可汗和佗钵可汗)的后代里,数摄图最为贤能。于是迎立摄图为大可汗,号沙钵略可汗,牙帐立在于都斤山。
菴罗则居于独洛水(今蒙古国土拉河),号称第二可汗。
大逻便还是不服气,他怒气冲冲地对沙钵略可汗说:“你我都是可汗的儿子,各自秉承父亲的部落。现在你算是极尊贵了,可我却还是没有任何名位,这算是什么道理呢!”沙钵略可汗也担心他作乱,于是任命他为阿波可汗,统领他自己原来的部落。一场争夺大汗之位的权力斗争以摄图的最终胜利和大逻便的让步而告终。
此时,沙钵略可汗的叔叔玷厥(室点密可汗的儿子)统治着汗国的西部地区,号称达头可汗;加上在贪汗山的贪汗可汗,突厥汗国出现了五汗(沙钵略、突利设、第二、阿波、达头、贪汗)并立的局面。汗国东部奚、霫、契丹、鞑靼分布地区则由沙钵略可汗的弟弟处罗侯统领,号突利设。
五汗并立局面的出现,表明突厥汗国势力的发展已经到达了顶点,而汗国内部的兵权和统治权却陷入无法集中的涣散状态。
隋文帝代北周自立之后,对待突厥显得比前朝冷淡。习惯凌驾于中原王朝之上的突厥对此极为不满,隋王朝的态度便成为进兵的借口。嫁到突厥的北周千金公主由于家国江山被杨坚所篡夺,经常感伤本家的宗祀就此覆灭,天天请求沙钵略可汗出兵报仇。
这恰好给沙钵略可汗进犯隋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沙钵略可汗正在为隋朝的冷淡大为不满,他向大臣们说:“我是北周的亲人,现在隋人自立为中原的主人,如果我不能出兵制止,那还有什么面目见可贺敦呢!”于是,沙钵略可汗和盘踞营州的高宝宁联合,从不同方向大举入侵。隋文帝杨坚下令沿边地区修筑保障,加固长城,还在幽州和并州一带屯聚了重兵。
就在这时,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出场了。他就是长孙晟。
年,长孙晟曾经参与护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和亲。由于擅长射箭,佗钵可汗留他住了一年多,让子弟和贵人与他结为好朋友,希望能学到他的箭法。
长孙晟是个很有心的人,他利用这个机会多方刺探信息,将突厥的情况摸得相当熟悉。沙钵略可汗的弟弟突利设因为很得突厥人的拥戴,引起了沙钵略可汗的猜忌,所以他积极寻求新力量的支持和依靠。长孙晟的到来让突利设看到了结好大国上邦的希望,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一大好机会,而沙钵略可汗的想法正好让他有借口接近北周来使。
突利设秘密和长孙晟结为盟好,长孙晟则利用游猎的机会,详细考察突厥的山川形势,以及部众的强弱和分布状况,对突厥汗国的情况有了深刻的认识。
苍天不负有心人,沙钵略可汗和高宝宁的入侵为长孙晟提供了一个展示他的军事和外交才能的机会。根据自己对突厥的了解,长孙晟上书隋文帝,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外交战略。他说:
现在,中国虽然很安定,可是那些戎虏仍在作梗,现在还不是出兵征讨他们的时候,但如果置之不理,他们又会时时来侵扰,所以应该好好地做筹划。玷厥兵力比摄图更强大,而地位却低,名义上归属于摄图,但实际上关系已经有了裂痕。如果乘机鼓动一下,他们一定会自相攻杀起来。摄图的弟弟处罗侯势力虽弱,但很有心计,会收买人心,深受国人的爱戴,因而受摄图的猜忌,所以心不自安。两人表面上关系好,但心中充满了猜忌。阿波可汗首鼠两端,介乎其中。他受摄图的控制,但这个人看哪边势力大就追随哪边,并不死心塌地跟随摄图。
当今我们应该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可以通使玷厥,说合阿波,摄图自然就会回兵去防守西面疆域。同时,我们可以招引处罗,让他联合奚、霫等部族,摄图就不得不分兵防备东方。经过这番安排,突厥汗国内部就会互相猜疑,离心离德,十多年后,等他们相互之间结下了仇怨,我们再出兵攻打,必定可以一举将他们扫平。
隋文帝杨坚被长孙晟的建议打动了,马上召他进宫商谈。
长孙晟再次详细地阐述了突厥汗国的形势,用手比画山川地理,描绘虚实情况,讲得头头是道。隋文帝大为赞服,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人从伊吾道去见达头可汗,赐予他狼头纛。达头可汗本来是大可汗之下主管一面的可汗,他的使者的地位理当要比大可汗沙钵略的使者地位低。
可是隋文帝要执行和长孙晟既定的政策,存心激怒沙钵略可汗,以造成突厥汗国内部的反目,故意把达头可汗使者的座位安排在沙钵略可汗使者之上,以此来显示对达头可汗的重视和亲近。
杨坚还封长孙晟为车骑将军,让他带了大量的金钱收买奚、霫和契丹,并让这些民族为向导找到突利设。长孙晟见到突利设时,多方劝诱他归附中原王朝。这一系列举措,无非意在从东、西面分化瓦解突厥的力量。“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政策的多方展开初见成效,突厥汗国内部果然互相猜疑起来。
隋文帝开皇二年(),南侵的突厥节节获胜,沙钵略可汗想乘胜追击,进一步南下。
这时,已经被隋朝收买了的达头可汗出来表示反对,他领兵扬长而去。长孙晟说服沙钵略可汗的儿子染干,让他诈称铁勒人造反,要攻打大可汗的牙帐。沙钵略可汗连忙回兵。
突厥的一场大规模入侵就这样被隋朝轻而易举地用“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粉碎了。可以说,这是“上兵伐谋”很成功的案例,从而使隋帝国在大漠南北的对抗中迅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东亚和中亚的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不仅有隋一朝,甚至后来的大唐帝国,在应对周边力量的时候,都遵循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这一外交策略。
不过,还应该看到,倘若突厥内部团结一致的话,长孙晟的策略也难于在短期之内奏效。实际上正是突厥汗国本身的结构性缺陷,为这一分化政策提供了相当大的实施空间。
一般说来,由于部族的复杂多元,北方草原民族政权一般都采用贵族、部族统治模式。与此相适应的做法,通常是在庞大的统治区内划分出若干区块由贵族或部族首领进行统治。
这种模式表面上接近于中原王朝的分封体制,但实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经过一系列历史经验教训后,中原王朝在采用分封的同时,还有一整套官僚机制来相维系与制衡;越往后的时代,官僚体制越居主导地位。
换而言之,真正维持着中原王朝机体运转的是官僚制而非分封制,但这恰恰是草原游牧政权所缺失的。草原游牧政权的一维统治模式和中原王朝成熟而多维的官僚机制相比,显然比较单一和松散。
因此,当草原帝国的大汗足够强大的时候,多少还能够维系整个部族联盟的统一;而当大汗的力量衰减的时候,各小汗或各部族首领之间就容易产生争斗而分崩离析。历史上北方各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不断循环重演这样的情形,归根到底都是政权结构性弱点难以避免的后果。
(二)挞可汗之背
形势继续朝着有利于隋帝国的方向发展。开皇三年(),突厥多次寇边,隋文帝杨坚决心进行有力的还击。他颁布了一道慷慨激昂的诏书,分析了内外的形势和突厥内部的重重矛盾,鼓励将士勇敢讨伐突厥。
此次征讨,隋朝派出了八路大军。卫王杨爽的人马出朔州道(今山西朔县),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遇沙钵略可汗。沙钵略可汗因为一些小胜利而滋长了骄傲的情绪,放松了戒备。隋军出奇兵偷袭,突厥兵大败,沙钵略可汗丢弃所穿的黄金甲,带着伤藏身于草丛中仓皇逃窜。突厥军队缺少粮食接济,又流行疾疫,死伤惨重。
幽州总管阴寿出兵卢龙,平定了高宝宁。高宝宁出逃漠北,后在契丹被杀。阿波可汗在高越原和隋军相遇,双方结盟而退。
长孙晟此时以偏将身份随行军中,他抓住这个机会对阿波可汗的使者说:“摄图每次出兵都大获全胜,而你却都大败而归,这对突厥人来说真是莫大的耻辱。你和摄图的兵力本来相当,现在摄图地位一日高于一日,深受大家的推崇;你却打败战,让突厥丢脸。摄图必然要借着这个机会向你问罪,灭你的北牙驻地。你自己好好盘算盘算,凭你自己的力量是否足以抵挡摄图呢?”
长孙晟又说:“达头可汗和我大隋联合,摄图拿他没有办法;阿波可汗为什么不依附我大隋天子,联合达头,这可比被摄图拿住问罪诛杀强多了。”
(隋文帝)
长孙晟的说辞切中要害,深深打动阿波可汗。阿波可汗决定把军队暂时驻扎在塞上,派遣使者随长孙晟朝见隋文帝。
沙钵略可汗退兵后,听说阿波可汗和隋联通勾搭,当即出兵袭击他的北牙,杀死他的母亲。此举恰恰中了长孙晟的离间之计,沙钵略可汗和阿波可汗至此算是彻底反目了。北牙既破,阿波可汗无家可归,只好向西投奔达头可汗。西面的达头可汗觊觎大汗的位置已经很久了,他声言是为阿波可汗报仇,当即出兵。
阿波可汗在达头可汗的帮助下,收归了十万骑之众,原属沙钵略可汗的贪汗可汗和沙钵略的弟弟地勤察也因与他有矛盾转而投靠了阿波可汗。从此时及稍后突厥各股势力的分合情况来看,阿波可汗大逻便虽然在争夺大汗位置的斗争中失败了,但还是拥有很多的支持者,具有相当大的势力。沙钵略可汗一直对他心存猜忌绝不是空穴来风。阿波可汗借达头可汗之势,再加上地勤察各部的加入,实力大增,击败沙钵略可汗,收复失地,力量慢慢强大起来。
阿波可汗这次向西投奔达头可汗,在突厥历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原先室点密受木杆可汗的委派出征西域地区,突厥汗国虽然分为东、西两部作战,但最高统治权仍然掌握在木杆可汗手中。
木杆可汗是汗国的最高统治者,室点密统驭一面,却还得服从于他。因此,这时的突厥汗国东西并头发展,但汗国仍为一体,实际并未分裂。自年阿波可汗西走,汗国东西两方逐渐对峙,不再互相统属,漠北的大可汗已经无法号令西部的力量,统一的汗国实际上分裂为二了。因此,历史上把年阿波可汗西奔视为东、西两突厥汗国分立的转折点,并以阿波可汗为西突厥汗国的开端。
双方争斗不已,一时之间难于立判高下,都向隋帝国派遣使节,请求支援。至此,历史从北方的突厥在中原两个对立王朝间左右逢源,开始转变为中原王朝利用北方突厥的东西对立。
年,达头可汗的使节来到长安觐见隋朝皇帝,史书称:“突厥阿史那玷厥帅其属来降。”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敏锐地看到这条记载夸饰不实,他说:“时玷厥方强,盖文降耳。”
也就是说,实际上达头可汗一方是用低调的方式以求获得隋王朝的支持。
文献里只记载了达头可汗,但有理由相信,表达这种意愿的除了达头可汗之外,还包括达头可汗所支持的阿波可汗。在这种形势下,沙钵略可汗也不得不低头,向隋文帝提出了和亲的请求;原先对隋朝满怀复仇情绪的千金公主也上书请求改姓杨,愿意认隋文帝杨坚为父。沙钵略可汗和千金公主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姿态,外交意图是再明显不过的了。
按照游牧民族的收继婚习俗,父兄死后,子弟可以娶母嫂为妻。隋文帝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也就算对付了沙钵略可汗和亲的请求。千金公主此前一再要求沙钵略可汗出兵攻打隋朝以报家国覆亡之仇,到为难的时候才来个一百八十度转变,隋文帝是心知肚明的。他赐予“大义”的封号,并不是要表彰千金公主深明大义,而取的是大义灭亲的意思。从这个封号,已经可以预见到千金公主将来的悲剧性下场了。
隋文帝派开府仪同三司徐平和为使到沙钵略可汗处,册封千金公主。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继位的隋炀帝,劝隋文帝借着这个机会消灭沙钵略可汗,但隋文帝并未采纳。杨广此时对隋文帝和长孙晟订立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政策还没有完全领会其中的奥妙。
(杨广)
隋文帝是抱定了一个信念,要看着漠北的突厥各部鹬蚌相争!他既不愿意看到哪一方强大起来占有绝对优势,也不愿意看到哪一方被彻底打垮。相对于一方独大,维持漠北的一种均势对于隋王朝来说更为有利可图。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接连沉重打击沙钵略的势力之后,隋文帝还是答应和亲,暂时缓和局势。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事态发展有可能过快,达头、阿波一方将击败沙钵略而逐渐坐大,将来反倒尾大不掉,难于收拾。这是隋文帝所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说在东西魏及北周、北齐时代,突厥帝国是凌驾于中原两政权之上的太上皇的话,这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隋帝国反客为主,转而成为操控突厥两部争斗的主动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正在成为突厥东、西两部的太上皇。
(三)天无二日,地无二主
隋朝使臣册封大义公主之后,沙钵略可汗致信隋文帝称:
从天生大突厥天下贤圣天子伊利居卢设莫何沙钵略可汗致书大隋皇帝:皇帝,妇父,乃是翁比。此为女夫,乃是儿例。两境虽殊,情义如一。自今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亲好不绝。上天为证,终不违负!此国羊马,皆皇帝之畜。彼之缯彩,皆此国之物。
虽然意在求和,但仔细品味这封信,沙钵略可汗的心里并未完全驯服,至少还是想和隋王朝平起平坐。隋文帝派尚书右仆射虞庆则、车骑将军长孙晟为正副使节,复信沙钵略可汗。隋文帝杨坚在信中写道:
大隋天子贻书大突厥沙钵略可汗:得书,知大有善意。既为沙钵略妇翁,今日视沙钵略与儿子不异。时遣大臣往彼省女,复省沙钵略也。
隋文帝的回信文字不多,却字字千钧,平和之中透着凛然不可犯和居高临下的威慑,显示了强国之君的权势。
作为臣属之邦,理当以高规格的礼遇接待宗主国的使节。可是,当隋朝的使臣到达突厥汗庭的时候,沙钵略可汗却让士兵摆开架势,摊开奇珍异宝,明显有意向隋朝展示自己的兵力和财力。
他倨傲地坐着,声称有病不能起身相迎,并扬言:“从我父辈以来就不向人叩拜!”
大义公主在一旁搭腔,对隋朝使臣说:“可汗的禀性就像豺狼一样凶残,如果你们在礼仪待遇的问题上和他过分争执,恐怕他就要吃人了!”
沙钵略可汗和大义公主夫妇两人一唱一和,软硬兼施,无非意在表示突厥与隋王朝地位对等。隋朝的副使长孙晟洞晓突厥的形势,他得体而又不失大国尊严地对沙钵略说:“如果说突厥可汗和我隋朝皇帝都是大国天子的话,那么可汗不起身以礼相迎,我们自然不能勉强。但可贺敦现在是我隋朝皇帝的女儿,那么可汗你就是我大隋的女婿。作为女婿,怎么可以不尊重岳父呢?!”
长孙晟的这些话,和隋文帝给沙钵略可汗回信的调子是一致的。沙钵略可汗无奈,只好跪拜顶首接受隋朝皇帝的诏书。沙钵略可汗和突厥的贵族觉得因此蒙受了奇耻大辱,抱头痛哭。隋朝大使虞庆则进一步威逼沙钵略可汗称臣,沙钵略可汗问:“臣是什么意思?”
“我们隋朝所说的臣,相当于你们这里的奴才。”
“能够做大隋天子之奴才,还多亏仰仗了虞仆射您呀!”
于是,沙钵略可汗将妹妹嫁给虞庆则,还赠送千匹良驹。沙钵略可汗厚赂大使虞庆则,显然是想通过他争取到隋朝更多的支持。原本不可一世的突厥大可汗如今沦落到纡尊降贵愿意和隋王朝的大臣联姻,凸显了双方地位的不对等。
为了维持突厥两方相争的态势,隋文帝在和亲沙钵略可汗的同时,也不忘派大将军元契前去安抚西面的阿波可汗。
在达头可汗的帮助下,阿波可汗日渐强大,屡屡击败沙钵略可汗。年,沙钵略可汗在西面的突厥和东面契丹的夹击下,处境窘迫,只得再次向隋王朝告急,请求允许他带领部落暂时迁移到大漠以南,寄居在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托庇于隋王朝的保护。如果任由形势发展,阿波可汗一系可能因此坐大,独霸北方草原,这显然是隋文帝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此时,江南未平,维持北方草原的对立形势,有利于减轻隋朝平定江南的后顾之忧。让沙钵略可汗的势力继续支撑一个时期,牵制阿波可汗的发展,对隋王朝来说更为有利。因此,隋文帝同意了沙钵略可汗的请求,并派晋王杨广出兵相助,支援粮食和衣服。得到隋军的支援,沙钵略可汗反败为胜,大破阿波可汗。沙钵略可汗与隋文帝约定,以大漠为界(今蒙古高原大戈壁沙漠地带)。他上表称:
自从上天保佑突厥强大以来,已经五十多年,保有大漠,独霸一方。土地万里,人马亿数,经常凭借武力兼并戎夷各族,在北狄之中最为强大,与华夏相抗礼。近来天地变化,华夏出现了大圣人。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大隋的皇帝才是真命天子,我岂敢凭借地利,拥兵自重,窃用名号!如今,我感慕华夏文明教化,有心归附,屈膝叩头,永作藩臣。虽然道路遥远,也不敢失了做臣子的礼数。我当送自己的儿子入朝侍奉,年年进贡神马,时刻恭恭敬敬,惟命是从。只是服饰习俗由来已久,一时不能改变。倾国上下,同心感戴!
对比此前致隋文帝的书信,沙钵略可汗的态度有了巨大的转变。实在是落魄的凤凰不如鸡!沙钵略可汗派第七子库合真奉表入朝,充当质子。隋文帝诏告天下:“以前沙钵略与我国交和,但毕竟是两个国家。现在做了君臣,那就算是一家人了。”
隋文帝重赏库合真,封为安国公。沙钵略可汗大喜,自此以后年年朝贡。古代中国向来以颁授王朝制定的历法作为对周边地区和政权行使宗主权的重要象征,这就是所谓的“颁正朔”或“颁历”。接受中原王朝的历法的,则视之为归服王化。反之,则认为是在王化之外的未宾服之邦。
年正月,隋王朝向沙钵略可汗颁布了历法。对隋王朝来说,这意味着沙钵略可汗所部突厥正式臣属了。不过,隋王朝实际并没有完全放松对沙钵略可汗的戒备。从年起的两三年内,隋方一直加强修筑缘边地带的工事,通过修建长城、在险要军事据点筑城等方式进一步加强防务。
年,沙钵略可汗的牙帐被火所烧,心情烦郁,不久便去世了。沙钵略可汗觉得儿子雍虞闾太过于软弱,不足以继承汗位,遗言立自己的弟弟叶护处罗侯为可汗。
雍虞闾派人前往迎接处罗侯,处罗侯婉言谢绝:“我们突厥自从木杆可汗以来,多是兄终弟及。这样做彼此间不容易互相敬畏。应当由你来继位,我不怕向你跪拜!”雍虞闾再次派人告诉处罗侯:“叔叔和我同根一体,我也就是枝叶而已。哪有我继位而让您屈居在下的道理!先父的遗命,不敢违背!希望叔叔您不要再有什么别的顾虑了。”
经过多次反复推让,处罗侯最终继承汗位,号莫何可汗。雍虞闾则被授任为叶护。
汉文史料《隋书·突厥传》记载推让过程中处罗侯说的话是:“以弟代兄,以庶夺嫡,失先祖之法,不相敬畏。”
我们相信,这完全是汉族史官根据自己的理解杜撰出来的。嫡庶之制是汉文化特殊的制度,突厥还不可能有这样的观念。不过,处罗侯和雍虞闾的推让也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厥贵族也开始意识到,在汗统继承中保持权力平稳交接和政权稳定问题的重要性了。
莫何可汗在继承汗统以后,立即向隋王朝做了通报。隋文帝赏赐了一套鼓吹幡旗以表示认可和祝贺。莫何可汗长脸驼背,眉目疏朗,却勇而有谋。他借隋文帝赏赐的这套行头作为幌子,西征阿波可汗。西部突厥人见到隋朝的鼓吹幡旗,不明就里,误以为莫何可汗获得了隋军的支援,纷纷投诚。阿波可汗的势力一时土崩瓦解,最后也被生擒活捉。
莫何可汗请示隋文帝如何处置阿波可汗,隋文帝命朝廷大臣就此事进行商议讨论。大臣中一派意见认为应该处阿波可汗以极刑。
乐安公元谐奏请皇帝派人前往莫何可汗处将阿波可汗就地枭首;武阳公李充则以为应当将阿波可汗拘押到长安,公开处死。大臣中还有一派着眼于现实的局势利害关系,主张不应该杀死阿波可汗。
隋文帝的意见明显偏向后者,他特意征询长孙晟对此事的意见。长孙晟明确地指出:“倘若是突厥做了什么背弃朝廷、行为乖张的事,就必须严惩不贷。然而,如今情形是他们兄弟之间自相残杀,再说阿波可汗也没有犯下对不起朝廷的罪过。现在他正在穷困的时候,如果将他抓来杀了,恐怕不是招徕远人的好办法,倒不如让他们共存。”尚书左仆射高颎也进言:“骨肉相残,教之蠹也。宜存养以示宽大。”长孙晟、高颎虽然说得堂而皇之,但他们主张不杀阿波可汗,让他与莫何可汗双方并立,真实目的仍是继续贯彻执行先前制定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政策。不杀阿波可汗,就可以有一股力量牵制莫何可汗,防止他过于强大。
隋朝大臣两派的观点比较起来看,显然是后者具有更高明的政治远见。隋文帝采纳长孙晟等人的意见,决定宽宥阿波可汗。高颎举杯向隋文帝敬酒,说:“自从轩辕黄帝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经常为患。今天,即便是远届北海之地,也都成为臣妾之邦。这样的盛事,亘古未闻。臣祝皇上万寿无疆!”
莫何可汗虽然有勇有谋,但却是个短命的主。为了进一步消除西边的离心力量,他在即位次年率部再次西征,结果竟命丧乱箭。突厥贵族拥立雍虞闾继位,号颉伽施多那都蓝可汗。莫何可汗的儿子染干称突利可汗,统领东北方面。
继位初期,都蓝可汗对隋王朝的态度还比较恭顺,后来就慢慢变了。年,隋攻下建康,平定偏安江南一隅的陈朝。经历多年的分裂后,南北再次恢复统一。平陈之后,隋文帝将陈后主的一扇屏风作为礼物送给大义公主。从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以来,大义公主就耿耿于怀,愤恨难平。在沙钵略可汗内外交困的时候,她假意奉承要认杨坚为父。收到隋文帝的礼物后,大义公主题了一首诗,借感叹陈朝的灭亡,来抒发自己亡国丧家之痛。她写道: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庭。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唯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隋文帝知道大义公主这首诗后,心中大为厌恶,对她的态度越来越冷淡。
此时,有一位汉人杨钦逃亡到突厥国中,他谎称隋国内的彭城公刘昶和他的妻子正打算起事,希望大义公主在突厥这边举兵呼应。都蓝可汗听信了杨钦的话,对隋朝的态度开始轻慢起来,不再正常岁岁纳贡,还时不时到边境一带大肆抄掠。有鉴于此,隋文帝派遣长孙晟出使突厥,侦探其动向。
大义公主对长孙晟的态度也相当悖慢,又让胡人安遂迦和杨钦想法子多方蛊惑劝诱都蓝可汗出兵攻打隋朝。长孙晟回到长安向隋文帝做了详细汇报,文帝差遣他再次到突厥汗庭向都蓝可汗索拿杨钦。都蓝可汗和大义公主当然不会轻易地将杨钦拱手交出。
长孙晟暗地里向突厥的一些达官行贿,探听得杨钦藏匿的地方,夜里偷偷将他擒获。长孙晟还探知大义公主和安遂迦私下有染,便公开揭发,突厥贵族认为蒙受了奇耻大辱,都蓝可汗只得将安遂迦一干人等交由长孙晟处置。长孙晟出色地完成出使任务,隋文帝大喜,加授他为开府仪同三司。隋文帝一面下令废黜大义公主,一面还让奇章公牛弘送了四个漂亮的歌妓以安慰都蓝可汗。
事情还远未结束。只要大义公主不死,都蓝可汗的势力不瓦解,隋文帝是不会甘心的。他再一次运用离间计在突厥内部制造矛盾,以此来达到最终目的。
统辖东北方面的突利可汗派使者向隋朝求婚,隋文帝派裴矩对突利说:“杀了大义公主,才可能许婚!”突利可汗向都蓝可汗进谗言,都蓝可汗怒杀大义公主,复向隋文帝上表求婚。这次朝廷大多数意见主张应当答应其请求,予以和亲。
长孙晟再次力排众议。他对隋文帝说:“都蓝为人反复无信义,现在因为面临西面达头的进逼,想借助我国的势力才来求婚。即使是和亲了,他最终还是会背叛的。倘若他真的娶了我国公主,便会假借我大隋的威名去征讨、利用达头和染干。一旦他强盛起来再反叛,那就难以制服了。染干是处罗侯之子,父子两代人对大隋一向款诚。染干的势力较弱,容易掌控。此前他曾经来求婚,倒不如就此答应,让他率部南迁,利用他来为我们抵挡都蓝。”
于是,隋文帝派长孙晟前去做突利可汗的思想工作,同意将公主嫁给他。一场由隋文帝和长孙晟策划的内部纷争将在北突厥上演。
年七月,突利可汗的使者到长安迎接和亲的安义公主。隋文帝安排使者住在太常寺,熟悉婚娶的各种礼仪。为了更好地离间都蓝可汗与突利可汗,隋文帝故伎重施,有意提高对突利可汗使者的礼仪规格,相继派太常卿牛弘、门下省长官纳言苏威、民部尚书斛律孝卿等重臣为使节。
突利可汗娶了安义公主后,听从长孙晟的安排,向南移居到于都斤山,隋王朝给予优厚的赏赐。都蓝可汗求婚未果,却看到隋朝反将公主嫁给地位在自己之下的突利可汗,不禁勃然大怒:“我是大可汗,难道不如染干吗!”自此不再向隋朝进贡,还经常到边界骚扰劫掠。突利可汗得了隋的大好处,甘心为隋服务。每当探得都蓝可汗要有军事行动的消息,立即向隋朝方面通风报信。都蓝可汗和突利可汗之间的矛盾已经酿成,爆发就只是时日的问题了。
突利可汗和隋朝结亲之后,长孙晟多次穿梭往来其间,充当关键联络人。年初,突利可汗通过长孙晟向隋文帝传递了都蓝可汗行将大举进犯大同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的消息。隋文帝当即让汉王杨谅挂名为元帅,统领朔州道、灵州道和幽州道三路人马迎击都蓝可汗。
都蓝可汗见势如此,转过来与达头可汗联合,掩袭突利可汗。长城脚下一场鏖战,突利可汗大败。都蓝可汗诛杀了突利可汗所有兄弟子侄,渡过桑干河长驱直入蔚州(今山西灵丘)。
突利可汗统领的部落亡散,只得和长孙晟带着五名骑兵乘夜幕向南逃窜,中途才又收得数百名失散的骑兵。
突利可汗担心惨败后孤身入朝会得不到隋的礼遇,而自己和达头可汗素无嫌隙,便想改变主意投奔达头可汗。如果突利可汗此时真的投奔达头可汗,那么长孙晟和隋文帝此前商定的分化突厥、激起对立的计划便将夭折,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长孙晟得知突利可汗有投奔达头可汗的想法,连忙派人到伏远镇,让他们火速点起烽火。突利可汗一见四簇烽火齐发,急忙问长孙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长孙晟诓哄道:“那里地势高看得清,一定是发现敌人来了!按照我们国家的做法,如果敌人少,就点两簇烽火;敌人多,就点三簇;情况紧急,则点四簇。现在敌人一定是非常多,而且离得很近了!”突利可汗情急之下,只得仓皇随长孙晟投奔伏远镇。进城之后,长孙晟安排突厥达官统领跟随来的人马,自己带着突利可汗火速赶到长安。
隋文帝安慰突利可汗,封长孙晟左勋卫骠骑将军,持节护突厥。
由尚书左仆射高颎统领出朔州道的隋军接连大破突厥兵。乞伏泊(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黄旗海)一战,俘虏了千余人和数万杂畜。隋军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翻过大青山,乘胜追击七百余里才奏凯而还。尚书右仆射杨素统领出灵州道(今宁夏宁武)的隋军与达头可汗十余万骑兵遭遇。隋军先以精锐骑兵迎战,大军随后跟进,突厥兵大败,达头可汗负伤逃窜。
十月,隋文帝册封突利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汉文的意思是“意智健”。隋文帝让长孙晟带了5万人在朔州建大利城,安置启民可汗和他所统领的上万部众。由于安义公主已经亡故,隋文帝又将义成公主许配给启民可汗。
长孙晟上奏:“染干的部众跑来找他的越来越多,虽然安置在长城内,但还是遭受都蓝的侵扰,无法安居。请把他们迁徙到五原,还能固守黄河天险。同时,在夏州、胜州之间,东西以黄河为界,南北四百里,挖一道沟堑,让这些突厥人居住在这个范围之内,那他们就能安心地在其中放牧了。”
隋文帝批准了这一建议。
到了年底,隋朝正欲派四路大军出击都蓝可汗时,得知都蓝可汗已被部下所杀,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突厥国内大乱。长孙晟相准这是一个大好时机,他对隋文帝建议:“现今官军大举压境,连连获胜;而突厥内部自相离乱,可汗被杀。如果乘此机会进行招抚,可以一举降伏。应该立刻派启民可汗的部下到突厥国内分道去招慰。”隋文帝随即派人前去招降。情况果然就像长孙晟所估计的那样,突厥各部纷纷献款归顺。
年,步迦可汗再一次大举进犯。隋朝派晋王杨广、杨素出灵武道,汉王杨谅、史万岁出马邑道,两路出兵迎击。长孙晟统领投降过来的突厥人为秦州道(今甘肃天水西北)行军总管,归晋王杨广统辖。他命人在突厥喝的泉水上游投毒。突厥人马大量中毒而死,剩者连夜逃遁,隋军随后掩杀,斩首千余级。另一路的史万岁也大获全胜,追击步迦可汗至大漠之中数百里。步迦可汗派俟利发从大漠东面进攻启民可汗,也被隋朝、启民可汗联军所击退。
启民可汗对隋朝的援助感恩戴德,他上表向隋文帝致谢,称:
大隋圣人莫缘可汗,怜养百姓,如天无不覆也,如地无不载也。诸姓蒙威恩,赤心归服,并将部落归投圣人可汗来也。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马,遍满山谷。染干譬如枯木重起枝叶,枯骨重生皮肉,千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
隋文帝又让人为启民可汗修筑了金河(今内蒙古托克托以东)、定襄(今山西大同东北)两座城池。之后的几年内,步迦可汗不断地骚扰隋王朝的边境。年底,隋文帝以杨素为云州道行军元帅、长孙晟为受降使者,与启民可汗一起北击步迦可汗。次年春,突厥思力俟斤等渡过大黑河,劫夺了启民可汗统领下的人众0、牲畜20多万头。杨素带兵追击,转战60余里,最后乘突厥士兵驻扎未停当的时候,骑兵掩杀,大获全胜。这一场大战对突厥有很好的示警作用,再加上突厥汗国内部不久便大乱,因此在此后一段时期内漠南暂时比较平静。
步迦可汗乘着都蓝可汗去世之机窃据了大可汗的位置,但他毕竟原属大突厥汗国西部的势力,在漠北终究缺乏势力根基,虽然当了大可汗,却得不到各部落的认同支持。连续几年对隋作战的失利,加速了汗国内各部落对于步迦可汗不满情绪的滋长,促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年,突厥国内大乱,原先臣属于突厥的铁勒、仆骨等十多个部落共同起来反对步迦可汗,转而支持投靠启民可汗。步迦可汗仓皇逃奔青海的吐谷浑。这是控制漠北局势的绝佳机会,隋文帝当即命长孙晟送启民可汗于碛口(今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让他去招抚各部族势力。启民可汗之父处罗侯曾为突厥大可汗,在未入隋之前启民可汗是统领一方的小可汗,父子两代在漠北有相当的影响和力量基础。
经历过西面达头可汗篡统一事,在都蓝可汗又后继无人的情况下,启民可汗无疑是继承汗统最合适的人选。因此,启民可汗一出碛口很快便赢得了漠北各部的支持,迅速掌握了突厥的统治权。漠北突厥的汗位重新又回归东部支系手上。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曹雪芹的偏爱:红颜此生不老
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怎么突然间就不见了呢?它是怎么消失的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