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聚

文/杨志华

杨志华,男,锡林郭勒盟气象局退休职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会员,锡林郭勒盟诗词家协会、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微小说研究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史志鉴专家库成员。散文曾多次获得全国、全区奖项;小小说曾获“趣微口袋杯”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散文、诗歌、小说见于《散文选刊》《今日头条》《百度APP》《气象文学》《气象诗刊》《鹿城周刊》《环渤海文化》《趣微口袋》《阴山作家文学》《诗海听涛文苑》等。主编出版《锡林郭勒盟气象台站史》《锡林郭勒盟气象志》。

古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意思是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人们生活的周边总会有很多亲朋好友形成很多群体——如今称朋友圈,互相交往帮助,维系着各自特定的生活氛围,像一个家。我们今天聚餐的一伙人便是曾经共同走过一段黄金岁月的中专同学。

年秋,我们相识并在美丽的锡林浩特最北端一块风水宝地聚集,在那里共同度过了三年艰苦的校园生活。说那里是风水宝地:因为它有山、有水、有树林儿——山是额尔敦敖包山,方圆数十里平坦的希日塔拉草原上,突兀独立,犹如一道照壁横在了校园面前,今天成了这座新兴城市的自然地理标志;水便是锡林河,它紧沿校园西北蜿蜒流过,通过三道人工闸口被分流到校园后的菜地,她被称为锡林郭勒草原的母亲河;树林儿是当时这方草原上最茂盛的一片,自东北拥抱着校园,大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初建时栽种的,有粗大挺拔的杨树、河渠畔摇曳的垂柳、散落的山榆和敖包山上零星缺乏营养的山杏及一簇簇小灌木、还有少见的苍翠章子松;校区外便是一人多高的芨芨草滩了……

当年我们就是在这里一千三四百学子中分出的八十名畜牧专业汉文班的一群人。这里曾为自治区培养了大批畜牧业栋梁人才,是母校——内蒙古牧业学校曾经的骄傲。

年的秋天,我们毕业后被国家分配到了自治区各地的不同行业。经过三五年的工作历练最终落户锡林浩特的有我们八个人。在物资困乏,各自成家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帮助,买木料、找木匠、打家具,成了我们立业的大事。当时没有通讯和交通工具,只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到单位或家里找。成家后最初的几年同学们都要互相串门走走,年节一起给老人拜个年,在老人家或同学家里小聚。后来伊、巴盟有买牛羊卖西瓜及开会学习的外地同学来,也都是在家里请。随着同学来学习考察、参加校庆的多了起来,便开始到饭店聚会招待。但更多的还是在家,特别是我们的大哥、大姐夫妇家,因为都是同学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觉即随便又温馨。再后来,随着外地同学来锡增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家招待已不能满足我们作为锡林同学的盛情,在饭店狂欢后再到家里小聚侃谈,曾经在校那些灰色的故事,也一个个逐渐浮出水面,成了同学们的毕生笑料。没事几个人小酌续情,来同学到饭店聚会成了我们的常态。大家照顾我少数民族大都由我来点菜,先是轮流请,因为逐渐出现了攀比现象,后来大家一致同意由我来安排,统一结账。便形成了现在我们锡林浩特同学这个团体的规程——AA制。

后来,本盟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的两位同学移居养老相继入群。形成了坐满一个标准桌的规模,谓之“十全四美”(即十位同学,四位美女)。

锡林浩特的天气寒冷,冬季漫长,有七个月的取暖期。我们聚餐一般多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涮羊肉。涮羊肉是我们这里最好安排也是最适合大众口味的传统餐,点几道可口的小菜,几盘美味羊肉与肥牛,配以各种鲜蔬,各求所需,是很便利的一顿饭。肉、菜上齐后,请服务员为我们拍张全家福合影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聚会总是要编个由头作为开场,然后按常规同学们相继依次一一提杯,更多还是离不开祝愿大家、老人、孩子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的话语。每次餐桌上话说的尽兴,酒喝的开怀。沸腾的火锅内,十双筷子在里挑肥拣瘦,互相敬让,满足着各自的口腹之欲。圆圆的桌,圆圆的锅,家一样红红火火团聚的气氛,热闹中让你感受这里深深的“情”如酒浓烈、晶莹、芳香、绵长……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相识的四十二年里,同学们不仅仅收获了学业,更播种了友情。回想那青春熄灭的岁月,是那么的美好、亲热。多年来同学们把关怀放在心里,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