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乃林高勒的草原风光。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10日电(记者殷耀、于嘉)秋暮冬初,锡林郭勒草原寒风萧瑟、牧草枯黄,一切都散发着荒凉之感。草原深处,布和巴图经营的“牧家乐”却门庭若市、热闹异常。
“去年搞旅游的纯收入就有五六万元。”这位苏尼特右旗赛罕塔拉镇巴润宝拉格嘎查58岁的牧民说,以前总以为多养牛羊才能赚钱,但没想到造成了草原超载,很多地方都沙化了。
年起,中国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内蒙古、新疆等8个省区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等措施,年又提高了补助标准。
这些年,布和巴图按照草畜平衡政策的有关要求,把多只羊减掉一半,“有了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减畜不减收,草场也变得越来越好”。
风光更美了,游人也多了起来。四五年前,布和巴图在自家宅基地建了一个专供餐饮休闲的蒙古包,仅这一项纯收入每年就有五六万元。
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的草原。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据统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内蒙古10.2亿亩天然草原,让万户、万名农牧民从中受益。全区草原退化、沙化面积较“十二五”初期减少.3万亩,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重点生态治理区明显好转。去年,全区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44%,较年提高7个百分点。
锡林郭勒盟等地还采取减羊增牛、冬羔补饲、支持转产等措施,减轻了草原的压力。
35岁的李宗宇是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哈拉盖图农牧场的“牧二代”,他的父亲是农牧场职工,年承包近万亩草场,当时养了多只羊。
“羊吃草时喜欢连根拔起,当时养的羊多,牧草长势一年不如一年。”李宗宇说。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消费市场等因素,开始鼓励牧民减羊增牛,对饲养基础母牛实施政府补贴。
“牛主要用舌头卷草吃,对草原影响比较小,牛的销路也好。”李宗宇很快“嗅到”政策红利,开始卖羊买牛。如今,他只留下不足只羊,而基础母牛数量达到多头,每年生产、育肥和出栏七八十头牛犊,年收入近50万元。
与羊相比,牛对草原的影响明显减小,一些裸露多年的土地又长出草来。李宗宇最近还考虑发展旅游,想把美丽的风光推介给更多人。
阿尔山秋景。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在乌拉盖管理区,像李宗宇这样减羊增牛的牧民还有不少。前些年退化较重的草场又恢复了昔日的葱郁,每到夏秋季节,星星点点的小花点缀着无边的碧海,引得游人来了就不想归。年,乌拉盖管理区接待游客89.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4亿元。
因生态变好而吃上旅游饭的牧民不胜枚举。前几天,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迎来降雪,草原一片素白。“又是个好兆头,雨雪大了,明年的草原差不了。”辉苏木乌兰托格嘎查牧民扎拉森尼玛说。
7年前,为响应草畜平衡政策,扎拉森尼玛与嘎查里几户牧民把超载的牛羊出栏,成立合作社,在几家人共计4万亩的草场上搞集中养殖和旅游,每户一年纯收入10多万元。
“牛羊少了,沙化的草原也恢复了原样,很多自驾游的客人就来我们这里看美景、喝奶茶、吃蒙餐,生意一年比一年好。”扎拉森尼玛说。
草原更绿了,牧民也更富了。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比年增加一倍多。(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