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足癣医院哪最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33710.html

巍巍沂蒙山,绵延八百里。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诞生于这片历经战火与硝烟的红色热土,又在新时代巨变中传承焕发着新的生机。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如乌云压顶般突然袭来。临沂市各级党组织闻令而动,团结带领万沂蒙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谱写出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壮丽篇章。

千里驰援显大爱

疫情爆发!武汉告急!湖北告急!

没有迟疑,迅速行动。临沂全面动员,一切都服从服务于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

1月24日,除夕。山东省要求紧急组建首批援鄂医疗队,医院发出紧急动员令,选拔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支援抗击疫情。这是一场直接面对死亡的战役,医护人员就是第一线的先锋军。可在此时,临沂全市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几乎全部“报名应征”。

1月25日、1月28日、2月9日,临沂市首批4名、第二批6名、第三批26名医护人员,分别紧急奔赴湖北,支援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医院。2月15日,在风雪中,临沂市疾控系统专家作为第四批医疗救援队踏上征程,紧急驰援黄冈。2月20日,临沂市第5批共40名援鄂医疗人员出发,挺进大别山。

至此,临沂市已有77名医疗骨干奔赴湖北。而其他报名的医护人员,正时刻等待着下一次出发的号角。从北方沂河畔到滚滚长江边,每批沂蒙援鄂医疗队员们都记住了临沂市委领导的送别辞,“你们代表的是千万沂蒙人民,要弘扬革命老区的沂蒙精神,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为沂蒙老区争光。”

兵贵神速。他们匆匆收拾行囊,甚至没有时间向亲人告别。首批出发的董艳艳,大年初医院值班。她下午2点多接到集合通知,晚上8点在济南乘飞机去武汉。同是该院医务工作者的丈夫张岩只来得及给她准备一些防护用品,还有一句“家里父母孩子我都会照顾好”的送别话。

在蒙阴县,年幼的双胞胎石桐嘉、石桐畅含着眼泪跟妈妈张晓迪告别。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作为第二批赴武汉医疗救援队成员,她的目的地是黄冈。“不要告诉我妈妈,她才刚做完手术。我不想她担心我。”说这话的徐德晓,医院呼吸内科护士。她和25名同行组成临沂市第三批援鄂医疗救援队,医院开展工作。

医院开始建设,临沭医院急需板房安装工人的消息后,毫不犹豫火速赶往武汉。“疫情面前,得以大局为重,有大家才有小家。”1月31日,文杰和工友们抵达工地,投入战斗。

方向——武汉!这不仅仅是医护人员和建筑工人的方向,临沂的滚滚车流、货流也向着千里之外的湖北进发。

“沂蒙新红嫂”朱呈镕的目的医院建设现场,那里有她最牵挂的子弟兵们。为了这次奔赴武汉的行程,朱呈镕已经带领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员工连续紧张生产了3天3夜的水饺。

春节前后,一直是朱呈镕最忙碌的时刻。这位64岁的拥军模范和“最美兵妈妈”,已经连续拥军18年。她曾带着水饺到祖国边陲的许多偏远哨所,捐赠鞋垫8万多双、水饺多吨,累计捐款捐物多万元,还认下了多个“兵儿子”。

1月12日,冒着零下27度的寒冷,朱呈镕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给驻扎在这里的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的官兵们送来了公斤水饺和一批拥军鞋垫,并走进厨房为官兵们煮水饺,给他们讲当年沂蒙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故事。随后,朱呈镕又赶到了北京,将公斤水饺送给了驻京的子弟兵们。

当疫情爆发后,正在外地拥军的朱呈镕挂念正在武汉战“疫”一线的子弟兵们。“我当时就想无论如何都要去看他们,让他们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饺子,让他们知道沂蒙老区人民对他们的关爱和祝福。”朱呈镕千方医院的部队首长取得联系:我来自沂蒙革命老区,我深知危难时刻总是人民军队冲在最前方。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乳汁救伤员,推独轮车支援前线,今天沂蒙人仍然爱党拥军,我们想将水饺送到武汉,临沂市也已经办好绿色通行手续。

2月1日,朱呈镕带着车队出发,在长途跋涉14个小时后,将20吨手工水饺送到武汉,交到一线官兵手中。“我来慰问我们最可爱的人。要让子弟兵们感受到老区人民的温暖,让他们都吃得营养,吃得放心。”面对疫情,她没有丝毫的恐惧,眼里全是她的“兵儿子”。早在年“非典”疫情期间,朱呈镕就曾带着5吨水医院拥军慰问。

自武汉返回临沂后,朱呈镕自行隔离了14天。她说,不给政府添麻烦。

1月29日,临沂市兰陵县捐赠武汉的吨优质大蒜出发。1月31日,该县吨无偿援助的新鲜蔬菜再次启程奔赴武汉。这批由山东南菜园蔬菜食品有限公司捐赠的蔬菜原定为吨,但兰陵县的蔬菜种植户听闻后,纷纷要求装上一些自家产的蔬菜,为灾区尽一份心意。于是,捐献蔬菜从吨升到吨、吨,直到吨……

疫情发生以来,临沂的企业、组织、个人都在向武汉捐赠、运送各类物资,其中鲁南制药捐赠价值千万余元的抗菌、抗感染、止喘类药品,金锣集团捐赠价值万元物资支援抗疫一线,山东泓达生物科技有限公捐赠吨消毒酒精,临工集团捐赠吨新鲜蔬菜,临沂煜树劳保用品有限公司累计向武汉发送护目镜8万余副……

从夫送妻妻送郎、父母送儿女赴战场的熟悉画面中,那首沂蒙山的歌谣再次响起:“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孩子送去上战场。”70年前,曾经的沂蒙人民以牺牲和奉献,用“小推车将革命推过了长江”。今天,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沂蒙人民,沂蒙精神传承弘扬,家国情怀从未改变。

一线党旗高飘扬

关键时刻,关键在党。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临沂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工作,哪里就有党员当先锋作表率的身影。鲜红的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2月15日下午,医院。迎着风雪,山东援鄂医疗队第七组第二队入舱,其中就有来自临沂的5名医生,医院刘贤宝、医院张雪岷、医院王鹏程等人。49岁的刘贤宝是临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医生,也是临沂市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

为了入舱后不耽误工作,大家午饭刻意少吃了一些,也都没有喝水。刘贤宝和王鹏程负责1至10单元。除了治疗,他们还要安抚患者焦虑情绪,帮大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目镜一会儿就全是水雾了。我看了一百多个人的CT片,眼睛累得一直流泪。”刘贤宝说,病人们都等得很急切,不能让大家再悬着心。

这一天,刘贤宝遇到了一位非常焦虑的老年患者。她一直反复要求医生来给做检查。为了安抚老人情绪,刘贤宝先后为她检查了5次。因为视线较差,刘贤宝的防护鞋套在为老人检查时被地上的物品划破了。等到安顿好所有患者后,刘贤宝才赶紧回到护士站检查装备。检查到里面鞋套完好无损后,他又返回病房,接连诊治了十多个病人。

“要一口气在方舱工作6个半小时,所以我们都提前穿了尿不湿,也没喝水。”刘贤宝说,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设备,流汗太多了,尿不湿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渴了就只能抿嘴唇,出了舱大家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大口灌水。”工作非常辛苦,但刘贤宝和队员们早就达成共识:医护工作要做细,态度也要温和,让武汉患者感受到沂蒙人的真情和温暖。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这场严峻斗争中,临沂市各行各业的广大共产党员报名在前、战斗在前、引领在前,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

1月20日,临沂市兰山区两名发热病人经医生诊断为疑似“新冠肺炎”。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启用应急病房,同时紧急召集感染科休假人员火速归队。

当两名疑似患者被送至医院东医疗区负压隔离病房时,该院第一梯队入舱的14名医护人员来不及和家人告别,就立即穿好防护服进入“战场”,开始了紧张又繁重的救治、护理工作。第一梯队临时党支部马上成立,临时党支部书记秦承志代表该梯队成员作出承诺:“我们要护理好病人,让每一个进入我们病房的病人都能够得到最科学的治疗和最优质的护理,尽医院。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任务。”

在隔离病房里,医护人员实行三级防护,每个人都是全副武装上阵,每次至少要值守4小时,期间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防护服、护目镜完全不透气,每次脱下来已是大汗淋漓。每一名队员都打起万分精神,与病毒“对抗”。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强度下,14名医护人员连轴转了7天、个小时。

1月27日上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奋战的首批14名医护人员“出舱”休整。自从1月20日进入隔离病房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他们已经在疫情防控最前沿奋战了近7个昼夜,而这一周恰逢春节。这些医护人员,他们家中有年迈的父母,也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的爱人怀孕6个月正需要照顾,但为了打赢这场战斗,大家都无暇顾及小家。“党员,在关键时候就要发挥带头作用。在科里,我们有感染科党支部,在疫情关键时刻,把党支部建在应急病房里很有意义。”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徐耀说。

秦承志春节前刚把年迈的父母从老家接来,计划全家一起过年的他却失约了。“出舱”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人打个电话报平安”,然后等待隔离14天后再回家。此时,进舱的应急病房第二梯队医护人员们正在庄严宣誓,为抗击疫情奋战。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在临沂大大小小的村居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2月1日早上,在抗击疫情一线连续奋战6个昼夜后,费县薛庄镇城阳村党支部书记孙士贞突发疾病,将59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基层抗“疫”一线。

“坚决不能溜门子,不能串门,有个别不自觉的人还在串门……”地道的方言,朴实的话语,村民用手机录下了1月27日孙士贞用大喇叭广播的这段视频,成为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段影像。

城阳村是拥有多人的大村,又位于费县薛庄镇的南大门,是疫情重点防控的区域。人多地方大,村头上的大喇叭成了孙士贞最方便的宣传工具。每天,他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分头悬挂条幅,张贴各类宣传材料,24小时对过往车辆、行人进行检查、消毒,并通过广播喇叭反复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孙士贞去世后,家人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当天火化下葬,一切过程从简从速。他的儿子孙招说,“咱得做个榜样”。“每天的喇叭响和喇叭关闭,都是老孙的声音。喇叭头子天天响,突然间没有他声音……”城阳村村民还想着孙士贞的大喇叭。

从医院病房争分夺秒的紧急救治,到村居社区挨家挨户的排查防控,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从未停歇的农活生产,到车站机场、高速路口的24小时检查测温,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在哪个岗位,广大共产党员用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她力量”铿锵绽放。临沂市疾控中心党员尹德清所在的科室,承担着极其危险的全市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样本检测任务。这些天以来,她每天6点到岗,晚上11点回家,没有休息过一天。她跟同事们不分昼夜、多人轮班、设备不停地工作,截至2月21日早9点,共检测各县区送检的病毒样本份,为全市科学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沂南,“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通过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进行大力募捐,将募集到的抗疫善款元及价值元的物资全部捐赠给沂南县红十字会,并不断走访慰问该县各处防疫检查站,向他们提供了灭菌杀毒防疫物品以及食品和炊具。

2月2日,在“沂蒙六姐妹”之一冀贞兰的家乡——蒙阴县高都镇,三位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看着疫情坐不住了。岁的王化增、92岁的臧宝英和93岁的王永和三位党员冒着寒风,来到临沂市与新泰市交界的防疫检查站,每人给检查站送上元钱助力抗疫,说这是他们的“特殊党费”,并嘱托值守人员“你们要值好班、守好家,听党的话”。在他们的带动下,沂蒙山区涌现了老党员交特殊党费、儿童捐献压岁钱、党员义务值班值守的感人事迹,沂蒙精神在临沂一代代传承。

“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我是老党员、老兵,我得第一个上”“最难的时候,党员就要站出来”“身为党员就要冲锋在前”“我们代表沂蒙老区的形象”……这些真挚朴素的话语后面,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人物,闪耀着党性的光辉,展现了沂蒙精神的博大内涵。

水乳交融见真情

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不仅树立起一座高扬理想信念旗帜的不朽丰碑,更构建起一个密切党群关系的时代坐标。党心民心交织交融,鼓舞起人民群众的斗志,党和人民共生死、共命运、共奋斗,才能打赢这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2月4日上午,李华将公斤鸡蛋捐献给了兰山区方城镇,助力全镇的疫情防控工作。“我今年回家过春节,看到全镇党员干部都在忙着防控疫情,他们都非常辛苦。我是党员也是退伍军人,既然不能帮着干活,捐些物资是力所能及的。”在北京做生意的李华,联系好鸡蛋后捐给镇政府。很快,他就收到了镇干部发给他的鸡蛋分配方案。方城镇没有将鸡蛋发给疫情防控人员,而是在当天中午,把鸡蛋全部分发到辖区贫困户、健康监护家庭和敬老院,使他们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我对分配方案非常满意。”李华很高兴。

这个爱心捐赠给方城镇寒冷的冬日带来了一股暖流。在方城镇官庄村,精准扶贫户吕高山收到了李华捐赠的鸡蛋。他将鸡蛋煮熟后,又送到了村里的疫情防控检查点。“平时都是党和政府照顾我,给家里解决了很多难题,我也没啥回报的。今天,镇里又给我发了鸡蛋,我煮了一点送过来给大家吃。”今年46岁的吕高山,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实现了脱贫。怀着深厚感激之情的他,主动加入了村里的义务值班队伍。现在他每天在村内义务巡逻,帮助村“两委”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发生后,淳朴的沂蒙人民敢于担当,积极投身战“疫”行动中,或坚守岗位,或勇敢冲锋,或默默奉献,成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重要力量。

在兰山区白沙埠镇白沙埠社区,48名村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一直冲锋在社区防控的最前沿。志愿者们每天逐条街巷排查,宣传防控知识,摸排外来人员,工作勤勤恳恳、认真细致,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得扎实严密,让村民吃了定心丸。

“我们社区共户居民。现在粗略估算,超过户的村民通过志愿服务和捐款捐物的方式参与到防疫战斗中来。”社区党支部书记赵立魁介绍,社区是远近闻名的榜样社区。当年村民在茶山人民公社党支部的领导下,大力发扬沂蒙精神,成为农业生产的全国典型。年,公社党支部书记杨奎元还进京参加了表彰大会,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待,捧回了“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国务院奖状。60多年过去了,这张奖状一直珍藏在社区。

在这场重大疫情面前,白沙埠社区的居民没有恐慌,而是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共战“疫”。该社区副主任甘臣春数算着社区居民的事迹:张忠义为社区防控执勤人员送来了棉大衣、手套;臧文武送来了5箱火腿和10箱牛奶;崔学红送来了80份水果;豆腐加工户崔学义送来了4包热豆腐……村里常年卖煎饼的一个郯城县商户,花了2天时间给社区足足摊了斤煎饼。目前全村一半的家庭参与了捐款,总数已经超过25万元。“现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