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奔驰着我们的马车队,飘扬着乌兰牧骑的旗帜,响亮着我们的歌声,展示着我们的舞姿。我们不畏路途遥远,不惧天气恶劣,不顾饮食条件不足或演出的疲劳,去往草原深处的公社、大队,去往人迹罕至的放牧点、蒙古包。几乎每天都在奔波、演出,演出、奔波,有时候一天要演出三四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第一代老队员回忆。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

年6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诞生。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和党的文艺思想指引下,内蒙古乌兰牧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赢得并始终保持“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崇高荣誉。

↑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下乡惠民演出

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蒙古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品种之一。蒙古马的体格不算高大,但它们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不畏寒冷,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苏尼特右旗草原上的马

如今活跃在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有75支,队员达到多人,每支队伍每年下乡演出在场以上,每年演出超过场。他们就像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蒙古马,长年奔跑在牧民们中间,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

草原上长出的文艺宣传队

“羊圈、蒙古包、草地都是我们的舞台”

苏尼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西部,是锡盟的西大门。“苏尼特”一词来源于蒙古族远古一位部落首领之名。历史上,苏尼特右旗曾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辽阔草原。苏尼特右旗也是锡盟最辽阔、居住分散的一个旗。境内山地、沙漠延绵,交通极为不便。

解放前,苏尼特右旗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可以说是空白的,全旗有极少数的民间艺人为王府服务,普通老百姓没有欣赏歌舞的权利。

↑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成立(资料照片)。

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在苏尼特右旗搞试点工作,成立一支文艺宣传队,到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农牧区去,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文艺宣传和服务工作,及时把党的政策和温暖送到广大农牧民群众中去。

年3月,内蒙古文化局、内蒙古群艺馆的领导和老师,来到温都尔庙开始了筹备工作,从机关干部、牧民和民间艺人中,选拔了9名能歌善舞并会吹拉弹唱的。自此,一专多能的文艺骨干和爱好者成立了一支短小精干的文艺宣传队。

最初的9名队员中,有3名女队员、6名男队员,队长由文化馆馆长乌力吉陶克陶担任,其余队员分别是额日和木巴图、乌尼格日勒、桑杰道尔吉、额尔登达来、伊兰、荷花、娜仁托雅、刘殿如。

↑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队员表演节目(资料照片)。

一辆马车、4根椽子、1个气灯、五件乐器、4件女式蒙古袍和4件男式蒙古袍,就是当时队员们的全部家当。

经过3个月的强化学习和训练,年6月17日,文艺宣传队正式改名为“乌兰牧骑”,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辽阔的苏尼特草原诞生了。当天,乌兰牧骑在温都尔庙礼堂进行了首场汇报演出。旗里的干部职工、学生和周边的农牧民都来观看演出,礼堂里坐满了人,演出获得了成功。汇报演出后,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这支队伍就踏上了为基层农牧民服务的道路,这一走就是60多年。

“我叫荷花,年3月至年夏天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工作。60年前,我和老伴儿在乌兰牧骑工作生活的那段日子,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一段记忆,就像一幅历史的画卷,总会一幕一幕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年6月,怀着对艺术的追求与热爱,21岁的蒙古族少女荷花成为了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九名队员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向民间艺人学习演唱苏尼特民歌(资料照片)。

年6月至10月,荷花和其他几名乌兰牧骑队员克服各种困难,一个公社一个公社去演出,整整四月没回过家。从此,乌兰牧骑这种文艺形式,受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喜爱和热烈欢迎,影响非常大。

60多年过去了,当时建队时的9名队员,如今健在的只剩下85岁的荷花。

据荷花回忆,当年乌兰牧骑队员演出用的化妆品,就是会掉色的大红纸和火柴棍儿。队员们把纸撕成小块,抹红脸蛋儿和嘴唇,把火柴棍儿点着烧黑再灭掉,用它画眉毛,那些漂亮的舞台妆就是这样来的。

↑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队员表演节目(资料照片)。

“我们赶着马车或骑马、骑骆驼下乡演出,哪里艰苦哪里困难就去哪里。牧民的羊圈、蒙古包、草地都是我们的舞台。沙窝子里没有路,我们就背上道具和乐器步行去给老乡演出,路上碰到一个牧民也要表演两个节目再走。因为交通不便,有的牧民一辈子也没离开过沙窝子的家,更别说看文艺演出了。牧民老乡见到我们非常吃惊,没有想到会有人背着乐器步行来为他们演出。牧民还会帮忙我们一起搭舞台,看到他们激动的样子,一天的疲劳辛苦都忘掉了。”荷花说。

年,中共苏尼特右旗委员会、苏尼特右旗人民政府授予荷花“终身荣誉奖”、“乌兰牧骑第一代演员”称号;年12月4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授予她“乌兰牧骑事业特别贡献奖”。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获得的最美奋斗者荣誉证书

荷花至今还记得,当年有一次演出结束,一位老额吉(注:蒙语里是母亲、妈妈的意思)眼含热泪说,这是她第一次看演出,过去王公贵族有钱人才能看到演出,没想到她在家里也能看到,这是老额吉这辈子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感谢共产党,新社会真好。”

看,乌兰牧骑来啦

60年累计演出多1万多场

资料显示,从上世纪50年代,乌兰牧骑乘坐马车行进在大草原上;60年代牵着骆驼跋涉在戈壁沙海;70年代跟随拖拉机向农牧区进发;80年代乘坐大卡车深入到部队驻地;90年代,登上火车到自治区汇演。60年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累计深入牧区、厂矿、社区、部队以及旗外演出达1万多场次。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乌力吉图

作为一名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工作了45年的老队员,15岁就加入乌兰牧骑的乌力吉图在今年1月份刚刚光荣退休。但由于对乌兰牧骑的热爱和作为老队员的使命,乌力吉图选择在退休后仍然回到了队里。当年那个15岁只会跳舞的懵懂少年早已成为了这支乌兰牧骑的中流砥柱。

“我是年5月加入乌兰牧骑,来的时候是以舞蹈演员的身份。因为我们乌兰牧骑人数比较少,所以每位演员都要求一专多能。因此除了舞蹈外,我后来还学了笛子、大提琴等多种乐器。我来的时候岁数比较小,当时对乌兰牧骑不是很了解,后来才知道乌兰牧骑不简单,它肩负着很重的责任。”

↑年,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队员在草原上准备表演节目(资料照片)。图据新华社

当年第一次下乡去牧区演出,临行前队长嘱咐年轻的乌力吉图去供销社买点香烟、棉花和铁丝,这让他感到十分不解,演出和这些东西能有什么关系。队长告诉乌力吉图,“你不懂的,等我们演出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晚上乌兰牧骑到了牧区,由于牧区没有电,演出又需要照明,队长用棉花包裹住香烟,再拿铁丝捆上,用煤油引燃,乌力吉图这才发现原先采购的看似与演出不相关的东西全都派上了用场。

“草原上没有电,把汽灯挂在高高的杉竿上照明;汽灯不能用的时候,我们就在闪烁的烛光中演出,演员们的身影长长地印在草地上,翩翩摇曳,颇有几分浪漫。”这便是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回忆录中的景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在草原上为周边牧民表演节目(资料照片)。

乌兰牧骑有一句口号,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

有一年,乌力吉图与队伍到沙漠地区演出,听当地嘎查的书记说距离大队10公里有个孤寡老人听说乌兰牧骑来了,很想看演出,但由于瘫痪在床无法出门。队长决定派五六名队员去老人家里演出。

当时交通不便,10公里的路队员们步行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家。听说乌兰牧骑来了,老人情绪格外激动,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拿出家中仅有的方糖给队员们熬茶。

↑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队员演出结束后,牧民为他们倒上奶茶(资料照片)。图据新华社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蒙古包很破旧了,老人从带锁的木箱子里找了半天掏出几块方糖给我们吃。演出完了以后,老人家说,孩子们这么老远来,必须让孩子们吃了饭再走。老人家是孤寡老人,家里什么都没有,就有点面和蒙古包铁丝上挂的一点儿干肉。我们知道她做饭需要时间,其实是想让乌兰牧骑跟她多待一会儿。我们走的时候老人家的眼神让我们特别感动,直到我们走到大沙坡上,老人家还在门口目送我们。”

这些年,总有前来采访的记者问乌力吉图,为什么乌兰牧骑的演出这么受欢迎?在乌力吉图看来,乌兰牧骑的演出很多提炼自牧民的生产生活中,牧民们都能够看懂。比如乌兰牧骑队员表演的骑马舞、打草舞、挤奶舞,就是把牧民平时作业当中的动作搬到舞台上。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好多队员都是来自于牧民的孩子们,自己的孩子来到乌兰牧骑工作又回家演出,牧民们觉得特别亲切。

↑年3月,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蒙古语木偶剧组成立后到上海木偶剧团学习,同年6月1日,在旗幼儿园首次演出(资料照片)。

“我们演出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尤其是在牧区,老人小孩开心地跟过春节一样,小伙子们骑着骏马,姑娘们穿着漂亮新衣赶来看乌兰牧骑演出,他们把这个当成很大的一个节日对待。”

每年在基层开展演出等多场次

“我们的阵地就在牧区”

6月17日,锡林郭勒盟第二十一届乌兰牧骑汇演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全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目——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蒙古剧《朱日和情》在锡林影剧院进行演出。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在排练舞台剧《朱日和情》。

作为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他们以人民为中心创演,把新中国成立70年来草原上所形成的“军民鱼水情”的关系艺术化的呈现在舞台上,热情讴歌一代代草原牧人纯朴而坚定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家国情怀。蒙古戏《朱日和情》于年6月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批重点扶持精品剧目,经过申报,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演出的顺利落幕缓解了扎那连日来的压力。今年38岁的扎那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第十二任队长,这名出生在旗政府所在地赛汉塔拉镇的蒙古族汉子从小就听老师提到苏尼特右旗有一支乌兰牧骑。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年得知乌兰牧骑招募器乐队员,他成功考入队伍。十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从一名器乐演员逐渐转变为音乐制作人,并成为了目前这支乌兰牧骑的队长。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扎那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现有演职人员44名,其中蒙古族35名、汉族8名、回族1名。内设舞蹈组、器乐组、声乐组、舞美道具组。每年在基层开展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工作多场次。

作为这支队伍的队长,扎那深深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来乌兰牧骑也15年了,从乌兰牧骑队员的艺术生涯来说,现在正好是中坚力量。不仅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整个自治区75支乌兰牧骑能够走到今天,其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与前辈相比微不足道。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年总书记的回信,对我们乌兰牧骑整支队伍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下乡惠民演出

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

当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广场马头琴手雕塑

在老一辈乌兰牧骑队伍乌力吉图看来,历代乌兰牧骑的前辈为今天的成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要在队伍更新换代的基础上传承好乌兰牧骑的精神和经典作品。

“我很多学生现在可以独当一面。我们肩负的责任就是要把我们的旗帜一代代传承下去,继续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我们的优势就在牧区,舞台就在牧区。所以舞台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在哪里。”

↑年2月11日,农牧民群众在观看乌兰牧骑表演(无人机照片)。图据新华社

这些年,随着外出交流的机会增多,扎那有时不免被人问到“你们最多时候给过多少人表演”,扎那每次都回复说,人多的时候就不说了,人少的时候我们会给一名老额吉演出。

“有的同行不了解内蒙古地理环境,也不了解乌兰牧骑特点,听了我的回答会很诧异,然后便对我们肃然起敬。这些事情也时刻激励着我们新一代乌兰牧骑队员。总书记的回信把我们的旗帜立起来了,接下来漫长又艰巨的道路该怎么走,这是留给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相信通过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一定能够永远做好草原上红色文艺轻骑兵。”

红星新闻记者任江波摄影王红强

编辑郭宇

你是摘星达人吗?学习党的精神、答题集红星,第三期来啦。(答题请点此链接)4月-7月红星新闻重磅推出“党的精神、百年传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特别报道,答案就在其中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