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咱们去爱心超市兑换东西去!”一大早,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前岗台村村民张翠鹅拿着自家的积分卡,和邻居一起来到了村部的爱心超市,准备兑换一些生活用品。
“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走进爱心超市,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柜台上,商品琳琅满目,小到大米、白面、锅碗瓢盆,大到洗衣机、电视机等。与普通超市不同的是,每件商品上标注的不是价格,而是5分、10分、分、分、0分不等的爱心分值。
“只要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搞好自家卫生、参与村里组织的活动,就能获得相应的爱心积分,用积分卡就能在爱心超市兑换各种物品了。”说话间,张翠鹅便用70积分兑换了一袋20斤的大米。
爱心超市兑出了乡风文明,小积分显了大身手。作为赤峰市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项务实举措,全市各地大力推动爱心超市建设落地生根。爱心超市面向全体村民,以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旨在激发和调动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他们通过个人辛勤劳动获取乡风文明积分,变“受惠者”为“实惠者”。
在离岗前村不远的清河子嘎查,村民兰天柱也正在爱心超市里左看看右看看,琢磨着该兑换点什么,“我已经兑换过好几次生活用品了,感觉很棒。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我在家里待着不出门,只要搞好院内外卫生就可以得到积分,还养成了爱干净的好习惯。现在,大家都积极配合村里工作,争取多攒积分,多换物品。”在这里,“比学赶帮”已经成了一种新风尚。
在乌兰哈达乡凤凰山村的爱心超市,一筐筐鸡蛋、鸭蛋和各类土特产品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是贫困户自家的产品,在爱心超市可以兑换等值的物品,这样既解决了土特产品销售问题,又提振了他们的致富信心。”乌兰哈达乡乡长宋立军介绍说。
赤峰市的爱心超市,只是我区大力开展智志双扶,为贫困群众补足“精神之钙”,激发内生动力,筑牢脱贫之基的一个缩影。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为了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我区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志”“智”内因,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由“内”向“外”扶,以务实的方法和举措,有效帮助贫困群众打开自主脱贫通道,激发增收致富谋发展的内生动力。
着力强化正向激励,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我区创新激发自主脱贫的帮扶模式,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引导贫困群众通过生产和就业脱贫致富。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爱心公益超市”等帮扶做法,对自强不息、稳定脱贫的贫困群众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初秋的苏尼特草原,天气渐凉,但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罕塔拉镇巴润宝拉格嘎查牧民萨仁高娃的家里却很热闹,“乌兰牧骑”综合志愿服务队给基层牧民送服务的活动正在这里开展。马头琴激昂,长调悠扬,十几位牧民正兴致勃勃欣赏着歌舞表演。居住分散的当地牧民虽不能享受到网购的“包邮”服务,却能坐享生活日常服务上门。
文艺演出结束后,牧民们并没有散去,他们还等待着学习接羔的疫病防治和饲养技巧,这也是志愿服务队此行的主要目的。苏尼特右旗农牧和科技局的工作人员以志愿者的身份,跟随乌兰牧骑队员一同前来。怎样防疫,何时补饲……他们给牧民详细讲解克服传统接羔保育缺点的科学办法。“这才叫真正的‘寓教于乐’。我不但学习了养羊技术,还能看文艺节目,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方式。”萨仁高娃说。
去年以来,我区整合各部门服务基层资源,组建“乌兰牧骑”综合志愿服务队,在文艺演出的基础上,推出医疗卫生、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理论宣讲、科技推广等多种实用管用的服务项目,重点面向交通不便、生态脆弱、文化生活匮乏、人口居住分散的农村牧区提供专业化、流动式服务,打通了基层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正蓝旗那日图苏木道图淖尔嘎查牧民闹连庄为病所困。自己患有脑血管畸形,儿子患有尿毒症,生活入不敷出,医院看病,但实在没能力,直到送上门的“乌兰牧骑”综合志愿服务队为他解决了难题。
“没想到,在医院的大夫。服务队里的当地医生为我们父子俩检查了身体,接着又连线北京的专家给我们远程会诊。这下,我们看到了希望。”年过六旬的闹连庄高兴地说。
目前,我区已组建“乌兰牧骑”综合志愿服务队多支,带动多种资源下沉到基层,“政府统筹指导,贴近群众需求”成为显著特点。
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扶什么。我区把智志双扶的落脚点放在了“扶实”上,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以“红黑榜”、道德大讲堂、乌兰牧骑送文化下乡、村民文化活动室和阅览室建设等为载体,通过村规民约、道德评议、司法介入等措施,抵制民间高利贷、不赡养老人、薄养厚葬、高额彩礼、庸懒脏乱等不良现象。截至年,我区共编印发放《扶贫政策知识手册》1万册,入户宣讲政策覆盖90.8万人次。
日前,乌海市戏剧家协会走进海勃湾区巴音乌素村开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戏剧进乡村专场演出活动。二人台小戏《打樱桃》《走西口》展现了本地戏剧特色,与观众产生共鸣;原创快板《抗疫情》《脱贫攻坚》用戏曲形式展现了乌海人民打赢抗疫、脱贫两场攻坚战的坚定信心。观看完演出,村民郭秀琴说:“看了今天的演出我深受触动,脱贫关键还要靠着自己努力。”
“党的政策再好,自己不勤奋,永远都受苦受穷。”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集贤村“我脱贫、我光荣、我奋斗、我幸福”脱贫典型故事进村分享会上,受邀分享的玉泉区前桃花村第一书记李志平说,“幸福都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现场的一名村民用响亮的声音说:“有手有脚不劳动,争戴‘贫困帽’坐等国家救济很可耻。”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现场展开热烈讨论。一场主题分享活动,让村民心潮澎湃,振奋不已。
内蒙古的广袤大地上,一场场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一个个生动励志的致富故事,既迈进了贫困户的门槛,更迈进了他们的心坎。
智志双扶转观念,文明新风聚人心。我区强化典型示范效应,分级开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巡回演讲,开展了“我脱贫、我奋斗、我幸福”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和“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脱贫致富好青年”“脱贫致富好媳妇”“脱贫致富好家庭”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同时,结合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在金融征信基础上,开展农村牧区以诚信体系、道德体系和乡风文明为主的农村牧区综合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奖惩机制,打造“诚信乡村”品牌。
八月的科尔沁草原,天高云淡,水草丰美。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黄河图嘎查,最近又多了一块“扶贫车间”的牌子,挂在斡伦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的门口,显得格外醒目。
走进扶贫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艳丽蒙古族服饰的“绣娘”,她们有说有笑,正在缝纫台前一针一线忙着刺绣。她们的身后,是20台现代化的电动缝纫机,和一件件即将熨烫的刺绣作品。
作为扶贫车间的“常客”,包玉兰每天把家里的活忙完就赶紧到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她是黄河图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享受着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但她还是想靠学到的刺绣手艺多挣一份钱贴补家里。“学会一门手艺就是好,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了,家里的活啥也不耽误。”包玉兰说,去年她在扶贫车间干活,纯收入将近元。
据扎鲁特旗就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当地针对扶贫车间不仅有相应的技能培训,还有一次性奖补。符合条件的扶贫车间,每吸纳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元的一次性奖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异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给予每天不超过元的生活费补贴。今年年初,通辽市已有扶贫车间30个,享受一次性奖补28.18万元,累计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人。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我区深入开展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开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专栏,开展“三送三进”农牧民夜校,强化政策宣讲、思想道德教育和生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我区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工作,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推动贫困人口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记者李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