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文艺工作者们齐聚一堂,经过三次会议和热烈的讨论,毛泽东发表讲话,鲜明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赋予新民主主义文化人民性、大众化的显著特征,照亮了革命文化前进的方向。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之际,黑龙江(国际)版画博物馆策划推出经典版画线上展,重温《讲话》的精神实质,回顾《讲话》发表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以及《讲话》对中国美术和世界文化的重要影响与意义,激励广大美术工作者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美术作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品欣赏
晁楣《北方九月》()
北大荒版画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著名版画家晁楣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刀法豪放、构图宏伟、意境深邃、色彩浓郁的独特艺术风格。如果说晁楣的作品构成了北大荒拓荒史诗的壮丽乐章,那么《北方九月》则是其中最为华美绚烂的一节。这幅作品构图开阔深远,层层叠叠的红高粱,充满火红的醉人诗情。经过开垦的北大荒金秋世界红高粱丰收的壮观景色,被夸张了的高粱的形与色,也是作者亲自参加北大荒劳动的情感表现。宏伟的构图,浓重的色彩,豪放的刀法,美得令人陶醉的意境,使这幅作品成为一首对自然、对劳动的赞美诗,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这块曾经洒下许多汗水的土地的无比深情。在这幅作品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景与情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丰收与劳动紧密相连,劳动创造美好世界的主题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张祯麒《乌兰牧骑之歌》()
在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心目中,有个一直盛开着的“红色嫩芽”乌兰牧骑。从年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创建第一支队伍起,乌兰牧骑遍布内蒙古大草原。乌兰牧骑长期活跃在基层,与牧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被亲切地唤作“我们的孩子”。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奉献自己的青春,为基层的农牧民带去精神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乌兰牧骑精神”。我国著名版画家张祯麒创作的《乌兰牧骑之歌》以版画的艺术语言形象地展现了“草原百灵”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厚意深情!
郝伯义《荒原晨钟》()
北大荒画派,是我国版画界最有影响和特色的画派之一。郝伯义在第一代北大荒版画开拓者中,既是最年轻的一员,又是一直坚持在垦区、几十年如一日地继续着事业的创建与开发工作的唯一一员。他饱经风餐露宿的荒原开发与北大荒版画事业创建的艰辛与欢乐,因此深爱着这片土地以及这里的人与生活。他的作品,无论早期的还是现在的,都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壤之中,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挚的乡土之爱。版画《荒原晨钟》是郝伯义早期的代表作,画面远处,天还没有亮,荒原的开发者就在莽莽黑土地上开始了开荒劳作,在荒滩的帐篷旁,早饭已经准备好,年轻的炊事员敲响了开饭的晨钟。作品带着平易温和、质朴清新的意境。
高荣生《喜迎新战友》()
套色木刻《喜迎新战友》,以写实技巧描绘了在广阔绿油油的农田地里迎接新来的知青战友的场面,画家利用大面积的绿色块和零星红色块(红旗)的点缀,使画面色彩对比显得格外鲜明清新,作品表达出社会主义国家早期建设时的强悍意志和浪漫情怀,让人过目不忘。这幅画展现了知青们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回城市,生命轨迹从此改变。他们用青春亲吻着土地,亲近着人民,挑战着命运,思索着时代,此画适合经历过知青岁月的人凭吊往昔,又可以让现代的青年人了解那一段历史,读懂垦荒者的艰辛与荣耀,从观画中获得更多对生活的思考。
陈玉平《耢雪催春》()
版画《耢雪催春》是版画家陈玉平的处女作。20世纪70年代初,陈玉平投身于业余版画创作,成为北大荒青年版画群体中的佼佼者。版画《耢雪催春》一经问世,就进入联合国展览,成为当时的佳话。陈玉平大胆地创造自己的色彩世界,宣泄着色彩魅力,不拘一格一式,寻觅颜色的不断重组,并着力调动每一色版的功能,使其在主旋律的统领下,组合成响亮鲜明的视觉形象。
初春积雪未融,大地黑土肥沃,机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冰封的大地正从沉睡中醒来,几台中型农用机械正在破土耕作。右下方的树丛中还“藏”着三个人,身着绛红、蓝色和土黄色的外套,其中两人头戴土黄色的软帽,一人肩上扛着长长的测量杆,正充满朝气地向地头迈进。耢耙翻出的肥沃黑土、沟垄毕现,喻示着将迎来一个丰收年。现代化农机具的应用,正是真实的北大荒农场沸腾生活和劳动场景的凝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张朝阳《冰凌花开》()
套色木刻《冰凌花开》是版画家张朝阳年创作的作品,描绘的是东北建设兵团的女知青在劳作时的情景。冰凌花,花朵呈葵花形状、金钱大小的“金盘”歪着脸绽放,所以也被称为侧金盏花。其鲜黄的颜色,在冰雪中透露出温暖,素有“林海雪莲”之美称。冰凌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在冻土中发芽、生长,吸吮着融雪中的冰水,成为北国春天的首席娇艳。把东北建设兵团的女知青比作冰凌花,也是对她们最美的歌颂。
袁耕《激战前夕》()
20世纪70年代处于过渡期的知青版画,在以曲线表达鲜活青春感受的同时,也呈现出那个特定时期的概念化造型套路,这是北大荒版画学派的价值取向、文化主张、审美追求、艺术思维的延伸、嬗变和拓展,是北大荒版画新的发展阶段。黑龙江版画传续了北大荒版画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本质、独具地域风范的艺术品格,为中国当代版画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语言范式和审美参照,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幅《激战前夕》是版画家袁耕的经典力作,画作从农机厂的一角表现了迎接大丰收的豪壮气势。
杜鸿年《穿过万丛林》()
套色木刻《穿过万丛林》,表现了一队戍边的解放军战士艰难跋涉,穿梭在积雪皑皑的密林深处,高大的松树和白桦树尤如跳动的音符,展现出革命军人不畏艰险的昂扬斗志。
宋源文《卓玛老师来了》()
年,宋源文已逾不惑之年,此时,他已经实现了由以人物写实为主向风景抒情方向的调整与转变,在黑龙江省农垦基地汲取创作素材与灵感,在自己优势的发挥中个性显露、风格形成。他始终认为,最鲜活的生命力在生活和自然之中,这是他坚持深入生活的动力。版画《卓玛老师来了》就创作于这一时期。他用抒情简练的线条刻画了牧区孩子迎来卓玛老师的喜悦心情,画面既充满欢乐的气氛,也表现了牧区孩子渴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的迫切心情。
官厚生《正月里来》()
《正月里来》取材于当地隆冬之际,农家喜过大年的欢乐景象。作品以写实而又富于装饰性的表现手法,以最具突显主题的生活元素加以强化表现,在点、线、面巧妙布局中,放刀直入,充分运用油印套色的技法之长,将作品中的人物与景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画面喜庆祥瑞。此作问世之际,正是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特别是中国亿万农民正沐浴着农村改革的春风,版画家以自己的担当和方式去展现和记录时代的变迁,更显出弥足珍贵。
于承佑《话致富》()
《话致富》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我们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政府号召人民群众劳动致富,发展家庭经济。这件作品就塑造了那个历史时期养鸡和制粉条的两家主人的艺术形象。画作保留了那个时代的一些特征,画家的创作手法简洁朴实,怀着一份真情实感来表达对勤劳致富和党的富民政策的衷心拥护。
何为民《夏夜-哈尔滨》()
年中国很多地方洪水泛滥,松花江水域更是遭遇年以来最严重的特大洪水。面对此情此景,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军民齐上阵筑堤修坝抵御洪水,尤其中国军人和武警战士以血肉之躯筑成坚固堤坝,由此才有了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碑喷泉前休闲的民众,才有了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夏夜-哈尔滨》这件作品以黑白木刻形式刻成。黑白木刻与套色木刻不同,黑白木刻讲求计白当黑和以少胜多,尤其讲求以刀代笔,体现刻的独特韵味。鲁迅在给中国版画先驱李桦的信中强调: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黑白木刻对于作者的造型能力、线条组织能力以及放刀直干的胆识是一个考验。这幅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摈弃了西方黑白木刻的光影表现,以黑白相间参差不齐的粗阔线条组织成充满活力的画面,以饱满与富有张力的构图,动与静、曲与直、舒与密的对比,刻画了哈尔滨夏夜看似平常的休闲场景。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申志远于秋莹
编辑:刘奕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