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马,一辆勒勒车,四五件乐器,几名队员,他们顶风冒雪,行走在茫茫草原上,把欢乐和文明送进蒙古包,送进每一位农牧民的家里——这就是乌兰牧骑成立之初的缩影。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自成立以来,始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创作了大量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作品,被草原上的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
一赞乌兰牧骑,永葆“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本色。乌兰牧骑,年诞生在内蒙古大草原,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汉语意思为“红色文化工作队”。年6月,在乌兰夫同志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草原上诞生,之后全区各地的乌兰牧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成长起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乌兰夫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多次观看乌兰牧骑的演出,并对乌兰牧骑的成长给予殷切厚望和关怀。
年11月21日,在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之际,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号召大家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一心一意听党话,草原儿女心向党——乌兰牧骑节目形式丰富多彩,但主题只有一个: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温暖关怀,歌唱农牧民的幸福新生活。
二赞乌兰牧骑,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乌兰牧骑人的初心就是“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人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创作和演出,乌兰牧骑队伍也造就和锻炼出一批又一批人民的艺术家。
“我从草原走来,我从沙漠走来,我是沙漠甘泉。我从马背上来,我从毡包里来,生活源远流长,艺术四季花开,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无私奉献本色不改,送歌献舞为人民,我们是乌兰牧骑新一代。”正如歌曲《乌兰牧骑之歌》唱的那样,乌兰牧骑人大多来自农牧民群众,他们热爱人民、热爱艺术,他们将文艺植根农牧民生活,与草原人民心手相牵、血脉相连。
三赞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一专多能、队伍短小精悍。“才唱完蒙古长调,又跳起顶碗舞”,这是乌兰牧骑队员的真实写照。一专多能的队员们既是报幕员,也是舞蹈演员、歌唱演员,在演出中他们始终践行“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建队方针,将一部部优秀的文艺作品送到戈壁沙漠、送到草原深处。
60多年来,一支支短小精悍的乌兰牧骑队伍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累计创作演出1.3万多个节目,累计行程多万公里,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演出服务36万多场次,观众总数达2.6亿人次。
四赞乌兰牧骑,适应新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发展。新时代开启新篇章,赋予乌兰牧骑新的历史使命,乌兰牧骑自觉担当起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使命。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出台意见,明确乌兰牧骑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职能定位和任务举措,在乌兰牧骑“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四项任务基础上,增加“创作”和“创新”两大任务,新时代乌兰牧骑有了新的定位。
“网上乌兰牧骑”“法治乌兰牧骑”……新时代的乌兰牧骑,不断创新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和拓展服务职能,从文艺演出到综合服务,把政策宣讲、法律援助、医疗卫生、农牧业知识等多项惠民服务带给广大群众,让农牧民得到了更多的欢乐和文明,以及实实在在的帮助。
60余载春华秋实,一代代乌兰牧骑人在风雨兼程中走来。不忘初心,面向未来,新一代乌兰牧骑工作者必将创作出更多歌唱党、歌唱人民、歌唱新时代的精品力作,唱响一支又一支旋律悠扬、曲调高亢的草原牧歌。(人民网富丽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