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南宁市场监管部门走进良庆区银海社区开展老年人消费教育大讲堂活动,执法人员和社区居民现身说法,提醒老年人面对保健品推销要理性消费。
轻信销售员“不买就要断货了”的说辞,南宁一名老人购买箱驼奶粉囤在家里;还有老人花元购买包含“独家秘方”的保健品,吃了却没有任何效果……不法商家在销售保健品时会使用哪些伎俩?选购保健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当天上午,南宁市市场监管局特食科科长游慧妮以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案例,向数十名老人做了讲解。
“给你送两个鸡蛋、每天嘘寒问暖、开讲座洗脑、承诺有数倍的回报,这些都是推销人员常用的手段。”游慧妮说,许多商家采用“免费体验,自愿购买”的套路,通过“知名专家”开展“健康讲座”、“重病患者”进行“现身说法”等方式,将产品包装成可以医治百病的“神器”,蛊惑消费者购买,让不少老年人欲罢不能。
游慧妮表示,除了打“免费牌”“温情牌”,一些推销员还抓住老年人想健康长寿的心理贩卖焦虑,把老年人的积蓄榨干。
去年,一名老人被拉进南宁津头市场的一家驼奶粉销售店体验新产品,后来还被邀请前往厂家参观。在生产厂家,各种“专家”轮番登场,大肆鼓吹驼奶粉的神奇功效,并宣称“产品很火爆,不买就要断货了。”结果老人一口气花了10多万元,买了箱驼奶粉囤在家里。老人的家属发现这些产品不仅没有商家宣称的“疗效”,而且保质期只有两年,想退货却被拒绝。
在讲座上,市民罗先生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两年前,他和同事被邀请参加一个健康会议,“北京专家”向他们推荐一种“独家秘方”制作的保健品。在会场,大家都被热情的气氛感染,看到有人买了数十万元的产品,他的心理防线也被击溃,花元买了10盒产品。然而,他吃了一个多月,发现并没有“专家”所宣传的功效,于是把剩下的全部扔进了垃圾桶。
“保健品只有一些辅助功能,并没有治病的功效。”游慧妮说,“包打天下、包治百病”的产品不存在,消费者如果发现利用包括会议、讲座、健康咨询在内的任何方式对保健食品、医疗器械进行虚假宣传,或对所购买的产品质量安全存有疑问的,可拨打投诉举报。在选购保健品时,要认清、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图片和注册号/备案号,根据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信息科学选择,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切忌盲目购买和使用。
请留意这些伎俩
伎俩一:免费陷阱
包括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免费联欢、免费健康咨询等。
伎俩二:温情麻痹
抓住老人渴望亲情、害怕孤独的心理,隔三岔五地打电话问候或带小礼品拜访,嘘寒问暖拉家常,甚至帮做家务。
伎俩三:附赠诱惑
一些老人热衷于接受商家“免费、额外”赠送的礼品,在礼品的诱惑下盲目消费。
伎俩四:品牌误导
一些保健食品商家致力于自身品牌知名度的扩张,铺天盖地片面宣扬“名厂名牌”,使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产生一种误解。
伎俩五:雇托迷惑
请来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在公开场合介绍产品的“特殊疗效”;或指使一些人假冒患者名义写感谢信、送锦旗、现身说疗效;或在销售现场制造购者甚众、争先恐后的假象等。
伎俩六:回报承诺
推销者以“购买产品即可成为会员,而后推荐别人购买可获报酬,推荐越多报酬越高”的方式招揽生意。
伎俩七:虚夸疗效
商家打着“绿色、健康、高科技、洋产品”的旗号,宣称其产品是“包治百病、治病于无形”的灵丹妙药,片面夸大保健食品功能。
伎俩八:擅加成分
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某些具有特定功效的违禁药品成分,消费者食用后短时间内可能起到缓解病痛症状的作用,进而对该保健食品产生信任感甚至形成依赖。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572.html